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醫生的老實話

這篇東西值得參考,台灣的醫生有些是太忙碌,沒時間講實話,有些是太商業,不方便講實話,這位紀醫師是大陸醫師,難得說了些老實話,以下只是節錄,大家自己思量吧。
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2007-12-10
  背景:紀小龍,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老百姓瞭解得不多。在國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醫生的醫生"。因為我們每天幹的活,都是給醫院裡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並不是我們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而是我們都有一台顯微鏡,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體裡的細胞變成什麼樣子了,可以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
  我認為,最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無作用。男人喜歡補腎,我不明白他爲什麼要補腎。男性的強壯和性能力,是由身體裡的男性激素決定的,不是用什麼藥物、吃什麼食物能夠補充的。
  化妝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膚乾燥,抹一點潤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妝品變得年輕,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當了。
  皮膚的黑和白,決定於皮膚裡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國的時候專門考察過,黑人、白人皮膚裡的黑色素細胞都差不多,差在細胞產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為抹了藥,就能讓細胞產生的色素多一點或少一點,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妝品抹上去之後確實有效果,但它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於刷漿,你的黑色素細胞是永遠不變的。
  每個人的皮膚都有7層細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3層,就像原來穿著厚衣服,看不到裡面的血管,現在磨薄了,血管的紅色就明顯,看上去就紅潤了,像拋光一樣。所以你做美容以後,會又紅潤又光亮,顯得年輕了。不過,人的細胞替補是有次數的,假如能替補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補就沒有了。
  還有運動。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裡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們說,平時大家心跳是7080下,不過成年累月都是這種狀態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個禮拜有一次或兩次,讓心跳達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過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動,等於給房間來了一次大清掃。一個禮拜左右徹底清理一兩次,把每個角落裡的廢物都通過血液迴圈帶走,有助於你身體的代謝。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你住到醫院裡,年輕醫生看了,其他的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B超、CT、化驗全做完了,誤診率是30%
  人體是個很複雜的東西。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誤診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因為大醫生、老醫生遇到的疑難病例多啊!這是規律。中國的誤診和國外比起來,還低一點兒。美國的誤診率是40%左右,英國的誤診率是50%左右。
  我們應該正常看待誤診。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複雜,一時說不清,但是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原則:如果在一家醫院、被一個醫生診斷得了什麼病,你一定要征得第二家醫院的核實。這是個最簡單的減少誤診的方法。
  有一些不是誤診的問題。比如說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書上,都不會專門有這個詞兒,這全是B超惹的禍。有了超聲這個儀器,把探頭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這個詞就叫出來了。
  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我在解剖之前,先給超聲科打電話,讓他們推一個超聲機到解剖室,在打開腹部之前超一下,看有沒有脂肪肝,然後打開來驗證。有時候他們說:沒有,打開一看:這不是黃的脂肪嗎?有的正相反。所以超聲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身體裡脂肪多,你的肝臟裡脂肪一定多,問題是脂肪多了,給你帶來什麼疾病沒有?我們做了很多解剖,沒有發現一個肝臟的硬化、肝臟的損傷,是由於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說你現在是輕度脂肪肝、過兩年變重度脂肪肝,然後就變肝硬化,最後是肝癌,說這樣話的人沒有任何證據。
  還有酒精肝,都以為喝酒對肝損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臟,在那裡分解,像剪刀一樣,把兩個碳的分子剪斷,最終産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臟裡都是這樣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幹什麼?關鍵不是對肝的損傷,肝細胞死了可以再生,關鍵是對神經細胞的傷害。人體裡只有神經細胞是生下來多少個,一輩子都不會再增加一個,只會減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要犧牲一批神經細胞。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我對癌症的興趣,從70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開始的時候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激情。我認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鼓搗癌症,總能鼓搗出名堂來吧!1978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著癌症去了。結果搞了半天,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出來,我就去鼓搗一陣,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
  我感覺最悲慘的就是: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已經全身轉移、擴散了,他還不明白,還想回去上學。我去查房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麼時候能夠上學啊?我怎麼回答?我如實告訴他?面對這麼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麼能說得出來?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了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中晚期的時候,你去治療癌細胞,想把癌細胞殺死,這個思路是錯的。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你不要指望通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你的癌症問題。那麼要用什麼辦法呢?我打個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個種子,你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合,它決不會長出來。怎麼改善這個土壤?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
  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麼發現。肝癌多數都經歷了乙肝、丙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510年!肝臟受到攻擊,1個變2個、2個變4個,像小芽冒出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決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為沒有用。
  作為醫生,我給自己只能打20分。為什麼?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而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決那麼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錯了。做醫生這麼多年,我有一種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為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胡乃文:借鑑中國傳統醫學突破醫療瓶頸(下)

胡乃文:借鑑中國傳統醫學突破醫療瓶頸(下) 


胡乃文

中醫的概念:例如中醫觀測病情的方法,就只是從陰陽、五行的概念著手,用最簡化的方式,像五臟有五行屬性(肝為陰木、心為陰火、脾為陰土、肺為陰金、腎為陰水),五腑也有五行屬性(膽為陰木、小腸為陰火、胃為陰土、大腸為陰金、膀胱為陰水),五味、五色、五脈,紀年、月、日用的天干、地支也有它自己的五行屬性,季節、時辰、每日、每月、每年都有它的五行屬性。不但如此,它們也都有陰陽的屬性,這是因為它們與整個大宇宙有相關聯之處,那麼藥物的五色、五味就與我們身體的臟腑形成了一定的聯繫。中醫的診病與治病都簡約到,把醫學上的所有事物都從這個方向去思考。其實,大道至簡至易,不是說複雜就叫做好、叫做進步。因此,針灸處方、藥物處方就有一定之效果,拉住了一條相同的管道,大宇宙的氣與身體這個小宇宙的氣息相通了,病也就淡化了。如果現代的醫療可以在這個方面稍作調整,雖然是一種不容易的事,但有開始,未來總能看到開花結果的。

中醫在用藥方面也非常注重,他採藥、合藥都是很講究的,舉凡季節、時辰有都認為會關係到藥物的效能,例如有些藥在夏至採,有的藥在五月五、六月六或七月七採收(如□□草),並且採藥、製藥也注重人選,不同的人採到的藥物效果也不同,例如人參的採收,傳說都有某些特定的人在山林裡看到小孩跑動,用紅絲線綁住,第二天再採收的講法,其實就是看到了另外空間的人參的樣子了。現在臨床上使用的人參都是培養出來的,沒有這種講究了之後,人參的效用也減了許多。其實,這個特定的採參人,就是個開了天目的人,要有一定的道德水準的人,要沒有高水準德性的,天目不可能開到能看到另外空間小孩跑動的。

中醫在診病之時,亟需要詳細地觀察,也注重心理的調治。他注重"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尤其對於望診的優先次序,更有"望而知之謂之神"的說法。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觀察病人偽病的方法,病人躺臥之時,向著牆壁,當醫生到達了也沒有盼望、也沒有害怕的狀況,跟他講話的時候還會打呵欠,這就是偽病,處方就說可以用針數百針,艾灸數十處,把病人嚇得不敢裝病,詳細的診斷與心理的治療一並做了。

中醫在診治當中,也很注重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互動,《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有一段:對於生病為什麼不好治?為什麼"形弊血盡而功不立"?答案是因為"神不使"。那麼什麼是"神不使"呢?因為針灸與砭石就是"道"的體現,如果"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而現在呢,就因為多數人都"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以致於"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精壞神去"所以"營衛不可復收"病就難治了。在替人針灸治療時,注重"本神朝",意思就是病人與醫師都聚精會神,才能達到效果,所以說"本神不朝而勿治"。

中醫不只是用來治病的,它的內涵也包括了養生。《黃帝內經》基本上就是一本談醫病、養生、與修煉的書。可是這三者又都是不能分的,因為講修煉,帶著一個病懨懨的身體,根本不能修煉,一個人的病被治好了,但是常生病那也不行,所以講究養生。以下就是《黃帝內經》有關生病、養生、修煉的看法:

1.避免生病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有教人們要知天命,可以活到、享受到人的天年:最早期的人類對於懂得道法的人,都知道要讓自己同化於陰陽,要知道自己的天命是有定數的,所以吃住都有一定的節制,並且不會勉強過度地勞動,因此,他們的形體與神氣都不失道法,所以都能達到最終的壽算,活到百歲的天年才離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根據報導,現代人有想用改變基因的方法讓人長壽的計劃,運用臍帶血的什麼幹細胞培養什麼器官的,將來好在生病時用來代換人的原有器官,可最後所有器官都是外來的了,這不等於是機械人了嗎?

2. 養生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也教人們為了避免生病,就要謹慎風寒,要淡泊名利等慾望,也不會有情的執著,又要適度地勞動而不要過度了,這樣就可享天年,而且雖然年紀大了,動作仍然俐落。("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違也。")

3. 修煉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古時候有"真人"、"至人"、"聖人"以及"賢人",基本上都是修煉的人,也就是修道的人,他們都懂得養生,並且知道除了形體的保養之外,也有一些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要改變,例如淡泊人間的慾望、執著。"真人"就是能掌握、能把握天地陰陽定數的人;"至人"就是能和於、能同化於陰陽定數的人;"聖人"能同於天地人間之理的人,也就是好人中的好人,能保養精氣神的人;"賢人"則是能合同天地人間道的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要保養?還得同化於季節的變化,不同的季節要有不同的心情,勞動與休息也配合當季的天時變化。《四氣調神大論》認為:"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假如不能照著做,就會傷到臟腑之氣,而下一個季節就又會有其他的病變發生。(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從觀測病情,治療病情到預防病情,中醫的方法都是簡約至極的,只要"和於陰陽"、"順化五行"就可達到目的。尤其是對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觀察研究,更是非常簡約樸素的,但又極有效率、又可應用於人的,例如神農嘗百草,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官嘗草本植物的酸苦……等五味,即知它能入人之何藏、何腑、何經絡,至少不必花費大筆鈔票,使用大量的人力去發展儀器。可是這類用身體感官嘗識的方法,又如何能落實應用在人體?不發展人體科學,不修煉出同化宇宙的特性,身體對於與宇宙特性有相關聯的物質特性之敏感程度,大概是難以落實的。古時候的許多大醫學家,都是有特異的技能的,用現代化語言說就是"特異功能"。例如扁鵲看齊桓公的病,知道齊桓公的病程發展;張仲景看王粲的病,知道王粲大約40歲時會有大難,發眉墮落之後,血脈受損……;華佗看曹操的腦風,知道他腦中長有瘤子,要開刀做手術;葛洪治療犬咬傷,用犬腦塗抹傷口能解毒,與千年後的巴思德治法相似,而且也合於現代醫學所云之免疫療法;古時的大醫學家如何能得獲這種超常的"特異功能"?答案是唯有一味地修煉。李洪志先生在《法輪佛法(精進要旨)》"證實"一文中說,"那麼在佛法中開智的專家學者將來會很多,他們將成為新人類在各方面學問的開拓者。可是佛法不是為了叫你成為開拓者而給你的智慧,因為你是個修煉者才得到的,也就是說你首先是修煉者而後是專家。"這就是非常好的答案啦。

另外,養生啦、修煉啦、保養啦,都是讓人不生病而且能享天年之法。中國醫學的先輩們早就替我們提供了實踐的途徑。慾望、執著去除得愈多,就愈能達到。《轉法輪》提出的同化宇宙特性"真、善、忍",就是要我們能與天地宇宙完全同化,當然這就達到了突破養生,也突破了醫療的限制了。

轉自"正見網"

(5/16/2002)


胡乃文:借鑑中國傳統醫學突破醫療瓶頸(上)

胡乃文:借鑑中國傳統醫學突破醫療瓶頸(上) 


◎胡乃文

醫療的目的就是讓人遠離病苦,不再生病。但是,老人們常說,人吃五谷雜糧怎能不生病?也就是說,生病是常態,不生病才是奇蹟。

要讓人不生病,從中國傳統醫學找答案也許比現在蒙著頭越來越自動化、越來越機械化的方式要更有希望些。

現代醫學的瓶頸有哪些呢?血壓只能被控制、血糖只能被控制,感冒連被控制的可能性都沒有,愛滋病也是,腫瘤除了開刀手術之外也沒有任何辦法了。神經的病變,除了機械式的損傷外,根本不知何時、何因而發,內分泌、精神疾病都不是量子醫學或量子生物學能解決得了的。遺傳學及基因工程學發展得再快,也是治絲益芬!到最後把病治療好這個部份變得不重要了,檢查出生病的病理反而成為主,這成了主客易位了。君不見儀器愈來愈先進,統計數字愈來愈精細,病人卻愈來愈多?

其實,人本來是不應該得病的,就只是因為人的行為與觀念的偏差,以及道德衰落而造成人生病的。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有"聖人所以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屙沒齒終無悔心。"明白指出醫師要救的就是一時行為與觀念偏差而得病的人,但是人卻非常固執地在自己認識的框框中,就是終年抱病也不肯改變他的偏差思想觀念而讓道德升華上來。《內經.湯液醪醴論》有雲:"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人的思想與行為偏離了道德,就開始有邪氣的侵襲了,就得病了。

現在的病也非常難治,為什麼那麼難治呢?《內經﹒湯液醪醴論》已敘述了道德衰敗是生病的原因。李洪志先生的《轉法輪》更給了我們很明確的答案,"也有的氣功師講:醫院治不了病,醫院現在治療效果如何如何。咱們怎麼說呢?當然它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我看還是人類道德水準的低下,造成的各種奇奇怪怪的病,醫院治不了,吃藥也不好使,假藥也多,都是人為的社會敗壞到這個程度。每個人也別怨別人,人人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人人修煉都會遇到苦難。"(《轉法輪》第七講)"醫院還是能治病的,只不過它的治療手段是常人那個層次的,而那個病卻是超常的,有些病是相當大的。所以醫院講有病要早治嘛,大了他就治不了,藥量大了人也要中毒的。現在的醫療水平和我們的科技水平是一樣的,都處在常人這一層次中,所以它就是這樣一個療效。有一個問題要說清,一般的氣功治病和醫院治病,就是把造成有病的根本原因的難往後推移了,推到後半生或以後去了,業力根本沒有動。"(《轉法輪》第七講)

近代的醫療體系就是,誰的醫院儀器先進,誰的醫院就是比較高檔的,就是比較好的。本來沒有什麼病的,因為廣告說,人有病要早些發現,早些治療,因此總上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要是有病嘛,就嚇得半死,要不就是硬要追根究底地非查出病的根源不可,要不就是做個鴕鳥,把頭藏在沙堆裡不敢面對現實。愈查愈害怕,尤其"現代病"都還沒發展出那種治病的藥物來呢。要是檢查結果說是沒病的話,一些人就對親朋說,"這家醫院不好,根本就不夠先進,查不出病來",好像非得找出他有病不可才算是好醫院、好醫師,沒查出個所以然來,連醫師都不肯放過。查出來病了,又沒有藥醫,哭著喊著不行。

中國古代的病人沒有那麼先進的的檢查設備怎麼辦?找醫師把個脈,看看問問,開個處方,如果問是什麼病?就說一些病人聽不懂的名詞,例如什麼"血風"啦、"胃火"啦、"肝陽亢"啦、"陰虛火熱"啦……等等,照方拿藥,也許發個汗,也許瀉個肚子,病就好了,哪有追根究底的事?

其實治病就是這樣,看誰的效果好嘛!中國古代的科學實在是很發達的,師父教徒弟看看氣色,聽聽聲音,問幾個關鍵的問題,例如出汗、頭痛、身痛、發熱、口乾、口苦……等,在何時發、何地發、或做了什麼事情後發生……等,就可以分辨出病情的虛實寒熱了,再把個脈,把臟腑經絡的資訊探討一下,就可以開方拿藥或解衣寬帶做針灸、按摩、或推拿處理了。現代呢?有的時候看似很富麗堂皇的各種現代化儀器,什麼CT、MRI、B超,醫生的邏輯沒有思考到那裡去,用儀器也沒辦法看出病來,就沒輒啦。有的病一拖好幾天,什麼病也沒查出來,不折騰人嗎?舉個例子,有個病人的小孩昏迷、發高燒,到某大教學醫院,就檢查不出病來,無名高燒嘛,只好用腦斷層檢驗,3天沒檢查出來,仍然昏迷高燒,換一家大醫院,一模一樣地檢查,又用了3天,仍然相同地昏迷高燒。《轉法輪》第七講"醫院治病與氣功治病"一節中舉了個拔牙的例子,用精密的儀器拔牙好像是很科學了,很有效率了,可中國民間的簡單方法,可以用火柴棒一撥拉就下來了,看誰的效果好嘛。

中醫不但能看出人生病的陰陽、虛實、寒熱來,病屬於什麼臟腑的、什麼經絡的,依照所診斷出來的理,擬定一個處方開出對治的藥物來,或者會用針灸的醫師,只要分辨出病的經絡來,就可以依據五行相生相剋方式,而開出針灸處方便能夠治好病了。這不是更高過於現代儀器了嗎?

因為中醫與針灸都是直接以人體做實驗的,不是用動物實驗後再以人體實驗的,他直接根據人體而得來的資訊,當然就直接使用在人體就可以了。

中醫又屬於道家學術系統的一環,講究"天人合一"的,道家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其它生物機體也都一樣。人體一切氣血循環流動等,都有與大宇宙互相聯繫的管道,所以只要把人氣與天氣順接起來就可以不生病,所以借諸天然動、植物等的宇宙特性來調整人的氣,用針灸的方式,把人的氣與宇宙的氣相接,病痛就消除了。因此,有的藥物在服用法上就需要注意時空的配合,例如:"十棗湯"要平旦(早晨,太陽與我們平視時的眼睛高度,也就是大約五點鐘左右)服,"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補腎的藥物,就要在空腹的時候服用。甚至還要注意藥物的煎煮法,例如:葛根湯、麻黃湯裡面的麻黃要先煎,除去上面的沫,再入余藥煎,而葛根也是先煎的。鉤籐後入,薄荷、荊芥等也要後下。針灸醫術的發展中就有"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各種與時間有關的治療方法。這些針灸方法都與時辰的幹支有關係,其實就是時辰的陰陽特性與五行有密切關係。有些病某天可以治,有些日子卻不能治,例如針灸處方有:"甲不治頭,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日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脛,癸不治足。"的說法。

有的藥物要取其質,有的要取其氣,都很講究的。有的藥物不能用煎煮法,卻一定要研成細末吞服,例如元胡索就是。製藥的劑型也是重要問題:膏、丸、丹、散、湯、液、醪、醴等各有各的作用,就是丸劑又有做成蜜丸的、有做成飯團搗作丸的、有做成水丸的、有做成面裹丸的……,中醫學上有"湯者湯也,丸者緩也,散者散也……"的說法。意思就是說湯劑有湯滌的作用,用丸劑就有緩慢作用的目的……。現代醫學也認識到這一點,也發展出"腸衣錠"、"胃衣錠"等劑型,是為了讓藥物在腸道或胃裡面的崩解,達到最理想的吸收效果。

現代醫療體系已經出現了許多突破不了的瓶頸,雖然在中國大陸與台灣都有許多研究機構、實驗室都在發展研究中醫、中藥,理論性的、實際應用性的,好像很有成就,很多的新藥也被發展應用了。針灸麻醉技術開花結果了,可以幫助外科手術了。(針灸本身就可以醫病的,卻被用來輔助麻醉做外科手術!)可真的交出亮麗的成績單了嗎?

中醫有自己已經成形了的、很高、很登峰造極的理論和治病方法,他是更高層次的醫療體系,中醫古時從來沒有什麼是細菌、病毒的想法,他只是用風、火、熱……的概念來形容這個病的起因,結果就能把流行性感冒--古時叫"傷寒"、"溫病"、"熱病"……-治好,還不需要一周就好了。現代人因為檢查儀器的進步,什麼病都能追查到似乎是本源了,可就不能有效地治療,更別提預防了。例如曾經在台灣肆虐的"腸病毒",查是查出來了病,可就是沒有一點辦法對治。找中醫看,同樣的病,只要確定它是胃火,就清胃火,確定了是肝火,就瀉肝火,確定什麼火,就清什麼火,藥到病除。我自己就遇到多起這類病情,它發病的部位都是千變萬化的,有的人聽神經受傷,連走路都不平衡了,最後聽力也沒了;有的人顏面神經受傷了、有的人目瞼生皰疹、有的人耳朵生皰疹、也有的皰疹生在口腔裡、手指上,西醫看到都頭大了的問題,中醫只是一個"火"就把病因交代了。再用一些清不同經絡臟腑之火的藥物,就幾天能治愈了,看哪個的效果好?

說中醫沒有統計資料?不錯,統計學是探討科學的工具之一,但是每種病對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發展的,沒有一個統一不變的大族群樣本,要等我們都用統計方法治了,病人都已經不知被荼毒了多少時日,還把病拖延壞了。

科學的發展,都是希望化繁為簡,用簡單的模式可以解釋千變萬化的一切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現象。中西都是這樣的。西方科學發現任何物質的基礎是微小的粒子,就是原子,它是物質的基本成份,而原子又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等成份構成,用這個模式可以解釋不少的物質現象,以後又在這個基礎上發現更微觀、更小的微粒,但對於物質現象的解釋卻仍停留在表象上,也許在物理、化學等有興趣的問題上有所成就,可離應用於人體之治病還遠去了,難以更向前跨一步。中國古科學的物質基礎就只是陰陽、五行,用來解釋日月、星辰可以,用來解釋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講得通,在醫學上也是一樣。五行與五色之關係、五行與五味之關係、五行與五臟之關係、五行與五液、五聲……等之關係,其實就是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都已說明清楚。既然如此,現代醫療體系如果能重新認識一下,把原來科學知識的框框拿掉,根本上改變了科學思維的觀念,說不定立刻有一個新的科學認知,及新的醫療觀念的飛躍。

(待續)

轉自"正見網"


(5/16/2002)

Sincerely,
SIAOYI



良醫無藥

引用:http://www.epochtimes.com/b5/3/8/4/n353307.htm

作者:章冬

【大紀元8月4日訊】病有很多類,治療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包括西醫,中醫,氣功等等。那麼,孰優孰長呢?眾說紛紜。

其實,要治病,必先認識人體,瞭解生命,曉得病的來源,方能著手根治。本文就氣功、中醫、西醫治病等方面做簡單地探討。

中國道家認為,人體是個小宇宙,與外面的大宇宙一樣,同樣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構成,而且自有陰陽存在,陰陽消長,五行生化。並且人體的小宇宙與外面的大宇宙有著緊密的關聯。人生病,就是這個小宇宙的運行出了問題,偏離了其正常的運行規律。這就是中醫治病與氣功治病的理論基礎。

當人的思想與言行偏離了「道」,做了不好的事情,如傷害了別人等等,就會造下業力。所以,生病就是在償還業力。生病的同時,也是人體這個小宇宙偏離了「道」,不能正常地運行。要根治疾病,先得歸正人的思想,提升人的道德。當人的思想與言行符合了「道」,那麼有病的肌體就能被歸回到正確狀態。

《黃帝內經》中提到上古之人「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中古之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意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輸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由此可見,人合於道,何病之有?

五臟六腑也都是一個個活的生命體,「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漠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決讀之官,水道出焉。膀航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成之戒之!」這裡又進一步說明了「主明」的作用,這裡的「主」指的就是心,「主明」即「心正」。可見道德水準在治病防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醫治病的診治手段是針對生命的深層下手的。中國古代真正的中醫治病,也對人的道德有比較明確的要求的,如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談到「聖人所以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屙沒齒終無悔心。」明白指出醫師要救的就是一時行為與觀念偏差而得病的人,但是人卻非常固執地在自己認識的框框中,就是終年抱病也不肯改變他的偏差思想觀念而讓道德昇華上來。」[1]
但是,近代的中醫治病,就過分地強調方法術類的東西了。

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典型代表。中國古代科學認為,我們人類生存的這個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構成的,這五種物質在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體現形式。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隨著陰陽消長,這五種物質有著緊密的相生相剋的關係。能夠認識、把握、運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隨著陰陽變化,氣血運行的變化規律,就會對病的成因有所掌握,同時也就會拿出正確的防治方法。所以它的診治方法都是針對人體深層空間而言的。

例如,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懮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日:冬傷於寒,春必濕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疾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黃帝內經》)

再比如,《黃帝內經》中還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懮傷肺,恐傷腎」。這是說五志致病。反過來,臟腑之病也會導致情誌異常,「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氣血津液的運行就是不同空間身體存在與活動的真實體現。比方人的臟腑之病,往往在四肢的某個穴位行針行灸,從而達到醫病的效果,這就是內病外治。還有什麼冬病夏治等說法,就是一些病的成因是與陰陽寒暑有關,所以治療時還要配合寒暑的變化規律方能根治,不然只治其表。

中醫治病,其實質同樣是要把人體這個小宇宙的運行歸回到其正常狀態,使其符合道法。其治療方略中就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的正常狀態。與現代醫學相比,其治療手段是在更深層面上對人體予以糾正,同時它改採用的草藥等都是取之於大自然的,利用其自然屬性來扶正人體,使人體恢復其自然狀態。所以說中醫治病更科學。常言說的中醫治本也是這個道理吧。

下面就說說西醫。西醫也把人體看成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把它分為幾個系統,什麼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等,每個系統即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這些不能說它沒有科學性,但是,這些都是針對人體表層空間而言的。如果把人體比做一個表皮佈滿錯綜複雜網紋的大西瓜,那麼西醫只是針對表皮複雜至極的網紋在摸索,探究,研究網紋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中醫是把這西瓜從內到外分成五塊(金木水火土),每塊都有它的各層空間的深層存在與表面體現。它是研究每塊從內裡的變化到外部的表現的關係,以及每塊之間隨著陰陽互作而存在的相互依存轉化的關係。

西醫看起來很深奧,很複雜,實質是它把事情搞複雜了,是它出發的基點有問題。由於它無法把握人體的深層聯繫,所以治病就是來得特別直接,如缺鈣則補鈣,缺血則輸血,缺氧則補氧等等。拔牙就是拿鉗子往下拽,血壓高了則降血壓,體溫升高則退燒,轉胺脢升高了則設法降低轉胺脢,等等。它的目的也是使人體回歸到其正常的狀態上來,符合表面人體所應遵循的道法。如體溫正常的為36.50左右,血壓的正常值是多少等等。這些做法看來是很合乎道理,而且有些辦法一時還能起到明顯的療效,但卻難以治本,因為它沒有糾正身體深層那部分偏道離法的因素。所以病的復發幾乎是很常見的。

西醫現在即使達到了分子水平,細胞水平,但對人體的認識還是沒有脫離表面這層空間,所以也只不過是在更細緻地尋找「西瓜表皮網紋之間的聯繫」而已。

綜上所述,無論哪種治病方法,都是為了使人體歸到正常狀態上來,使其符合其所應遵從的道法。治病起關鍵作用的最終都是靠人體自我的強大調節機制而實現的,實質上這強大的自我調節機制就是法的作用的體現,法的力量的體現。其區別是,修煉是把人的思想,身體的內在機制,身體的表面狀態都歸正到人的本性上來,歸到生命應有的正確狀態上來;中醫是把人體的內在機制,和身體的表面狀態歸回到人的正常狀態上來;西醫只是把表面人體歸回到人體的正常狀態上來。其治療的手段的表現是:修煉不用藥,中醫用草藥,西醫用合成藥。中醫的更高境界其實就是修煉。【正見網】

參考文獻

1. 胡乃文《借鑑中國傳統醫學突破醫療瓶頸》

8/4/2003 4:04:08 AM

--
您收到此郵件,是因為您訂閱了
Google 網上論壇的「正統中醫@台灣」群組。

如要在此群組張貼留言,請寄電子郵件至 886tcm@googlegroups.com
如要取消訂閱此群組,請寄電子郵件至 886tcm-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如需更多選項,請造訪此群組: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886tcm

熱門討論: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886tcm/web/hot-topic

論壇精華區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886tcm/web

論壇使用教學: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886tcm/web/group-tutorial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小狼標準

製作:李小狼(http://www.cuhkacs.org/~syaoran/blog/
最後修訂日期:2008年7月7日

* 以下各組乃異體字或異形詞的關係,我們認為每組的前一個字詞為標準字或標準詞。作者應以斜角括號外的字詞,取代斜角括號內的。若有例外的情況,則另加說明。
* 本表依標準字或標準詞的首字筆畫排列。同筆畫的字,按《康熙》部首序排列。
* 本表選用的單字,以一般字型檔選用的Unicode字元碼位為準,在單字後符有該字元的Unicode編碼。

==三畫==

* 凡‹51E1›〔凢‹51E2›〕
* 幺‹5E7A›〔么‹4E48›〕
* 才‹624D›〔纔‹7E94›〕(「纔」解作淺黑色時,不是「才」的異體)

==四畫==

* 丑‹4E11›〔丒‹4E12›〕
* 冗‹5197›〔宂‹5B82›〕
* 戶‹6236›〔户、戸‹6237、6238›〕

==五畫==

* 冊‹518A›〔册‹518C›〕
* 刊‹520A›〔刋‹520B›〕(「刋」又音cǐn,解作切,不是「刊」的異體)
* 朮‹672E›〔术‹672F›〕

==六畫==

* 丟‹4E1F›〔丢‹4E22›〕
* 仿‹4EFF›〔倣‹5023›〕
* 冰‹51B0›〔氷‹6C37›〕
* 回‹56DE›〔囘、囬‹56D8、56EC›〕
* 并‹5E76›〔幷‹5E77›〕
* 朵‹6735›〔朶‹6736›〕
* 污‹6C61›〔汙‹6C59›〕(專有名詞除外)
* 考‹8003›〔攷‹6537›〕(專有名詞除外)
* 幵‹5E75›〔开‹5F00›〕

==七畫==

* 兌‹514C›〔兑‹5151›〕
* 別‹5225›〔别‹522B›〕
* 劫‹52AB›〔刦、刧、刼‹5226、5227、523C›〕
* 即‹5373›〔卽‹537D›〕
* 吞‹541E›〔呑‹5451›〕
* 吳‹5433›〔吴、呉‹5434、5449›〕
* 呂‹5442›〔吕‹5415›〕
* 吻‹543B›〔脗‹8117›〕
* 囪‹56EA›〔囱‹56F1›〕
* 妝‹599D›〔粧‹7CA7›〕(專有名詞除外)
* 妒‹5992›〔妬‹59AC›〕
* 姊‹59CA›〔姉‹59C9›〕
* 妍‹598D›〔姸‹59F8›〕
* 彷彿〔仿佛、髣髴〕
* 步‹6B65›〔歩‹6B69›〕
* 決‹6C7A›〔决‹51B3›〕
* 沖‹6C96›〔冲‹51B2›〕
* 沒‹6C92›〔没‹6CA1›〕
* 灶‹7076›〔竈‹7AC8›〕
* 豆‹8C46›〔荳‹8373›〕(專有名詞除外)
* 巡‹5DE1›〔廵‹5EF5›〕

==八畫==

* 併‹4F75›〔倂‹5002›〕
* 兩‹5169›〔两‹4E24›〕
* 券‹5238›〔劵‹52B5›〕(「劵」又音倦,是「倦」的異體,不是「券」的異體)
* 協‹5354›〔恊‹604A›〕
* 咒‹5492›〔呪‹546A›〕
* 妹‹59B9›〔妺‹59BA›〕
* 屆‹5C46›〔届‹5C4A›〕
* 岩‹5CA9›〔巖、巗‹5DD6、5DD7›〕(「巖」字專有名詞除外)
* 拗‹62D7›〔抝‹629D›〕
* 抬‹62AC›〔擡‹64E1›〕
* 果‹679C›〔菓‹83D3›〕(專有名詞除外)
* 牀‹7240›〔床‹5E8A›〕
* 泄‹6CC4›〔洩‹6D29›〕
* 況‹6CC1›〔况‹51B5›〕
* 爭‹722D›〔争‹4E89›〕
* 肴‹80B4›〔餚‹991A›〕
* 臥‹81E5›〔卧‹5367›〕
* 青‹9752›〔靑‹9751›〕

==九畫==

* 俞‹4FDE›〔兪‹516A›〕
* 剎‹524E›〔刹‹5239›〕
* 剋‹524B›〔尅‹5C05›〕
* 勇‹52C7›〔勈‹52C8›〕
* 卻‹537B›〔却‹5374›〕
* 姪‹59EA›〔侄‹4F84›〕(專有名詞除外)
* 彥‹5F65›〔彦‹5F66›〕
* 恆‹6046›〔恒‹6052›〕
* 怱‹6031›〔匆、悤‹5306、60A4›〕
* 既‹65E2›〔旣‹65E3›〕
* 枴‹67B4›〔柺‹67FA›〕
* 查‹67E5›〔査、柤‹67FB、67E4›〕
* 柏‹67CF›〔栢‹6822›〕(專有名詞除外)
* 洶‹6D36›〔汹‹6C79›〕
* 為‹70BA›〔爲‹7232›〕
* 研‹7814›〔硏‹784F›〕
* 迪‹8FEA›〔廸‹5EF8›〕
* 迫‹8FEB›〔廹‹5EF9›〕

==十畫==

* 值‹503C›〔値‹5024›〕
* 姬‹59EC›〔姫‹59EB›〕
* 峰‹5CF0›〔峯‹5CEF›〕
* 恥‹6065›〔耻‹803B›〕
* 悅‹6085›〔悦‹60A6›〕
* 捏‹634F›〔揑‹63D1›〕
* 效‹6548›〔効、俲、傚‹52B9、4FF2、509A›〕
* 晉‹6649›〔晋‹664B›〕
* 涅‹6D85›〔湼‹6E7C›〕
* 真‹771F›〔眞‹771E›〕
* 砲‹7832›〔礮‹792E›〕
* 祕‹7955›〔秘‹79D8›〕
* 耽‹803D›〔躭‹8EAD›〕
* 脈‹8108›〔脉‹8109›〕
* 迺‹8FFA›〔廼‹5EFC›〕
* 迴‹8FF4›〔廻‹5EFB›〕
* 陝‹965D›〔陜‹965C›〕(「陜」又音狹,是「狹」的異體,不是「陝」的異體)
* 鬥‹9B25›〔鬬、閗、闘‹9B2C、9597、95D8›〕

==十一畫==

* 乾‹4E7E›〔亁‹4E81›〕
* 冤‹51A4›〔寃‹5BC3›〕
* 偽‹507D›〔僞‹50DE›〕
* 假‹5047›〔仮‹4EEE›〕
* 夠‹5920›〔够‹591F›〕
* 專‹5C08›〔専‹5C02›〕
* 庵‹5EB5›〔菴‹83F4›〕
* 強‹5F37›〔强‹5F3A›〕
* 徠‹5FA0›〔倈‹5008›〕
* 掛‹639B›〔挂‹6302›〕
* 啟‹555F›〔啓‹5553›〕
* 敘‹6558›〔叙、敍‹53D9、654D›〕
* 敕‹6555›〔勅‹52C5›〕
* 涼‹6DBC›〔凉‹51C9›〕
* 淒‹6DD2›〔凄‹51C4›〕
* 淨‹6DE8›〔凈、净‹51C8、51C0›〕
* 產‹7522›〔産‹7523›〕
* 略‹7565›〔畧‹7567›〕
* 眾‹773E›〔衆‹8846›〕
* 紮‹7D2E›〔紥‹7D25›〕
* 缽‹7F3D›〔鉢‹9262›〕
* 脣‹8123›〔唇‹5507›〕(「唇」又音真,解作驚駭,不是「脣」的異體)
* 莓‹8393›〔苺‹82FA›〕
* 蛋‹86CB›〔疍‹758D›〕
* 軟‹8EDF›〔輭‹8F2D›〕
* 麻‹9EBB›〔蔴‹8534›〕

==十二畫==

* 場‹5834›〔塲‹5872›〕
* 報道〔報導〕
* 廁‹5EC1›〔厠‹53A0›〕
* 廄‹5EC4›〔廐、厩‹5ED0、53A9›〕
* 惠‹60E0›〔恵‹6075›〕
* 插‹63D2›〔揷、挿‹63F7、633F›〕
* 捶‹6376›〔搥‹6425›〕
* 款‹6B3E›〔欵‹6B35›〕
* 湊‹6E4A›〔凑‹51D1›〕
* 減‹6E1B›〔减‹51CF›〕
* 煮‹716E›〔煑‹7151›〕
* 琺‹743A›〔珐‹73D0›〕
* 畫‹756B›〔画‹753B›〕
* 盜‹76DC›〔盗‹76D7›〕
* 窗‹7A97›〔窓、牕、窻‹7A93、7255、7ABB›〕
* 筍‹7B4D›〔笋‹7B0B›〕
* 絕‹7D55›〔絶‹7D76›〕
* 虛‹865B›〔虚‹865A›〕
* 韌‹97CC›〔靱‹9771›〕
* 飧‹98E7›〔飱‹98F1›〕
* 黃‹9EC3›〔黄‹9EC4›〕
* 弒‹5F12›〔弑‹5F11›〕
* 鈎‹920E›〔鉤‹9264›〕

==十三畫==

* 焰‹7130›〔燄、熖‹71C4、7196›〕
* 傻‹50BB›〔儍‹510D›〕
* 匯‹532F›〔滙‹6ED9›〕
* 塚‹585A›〔冢‹51A2›〕
* 奧‹5967›〔奥‹5965›〕
* 廈‹5EC8›〔厦‹53A6›〕
* 徬徨〔傍偟、旁皇、彷徨〕(專有名詞除外)
* 毀‹6BC0›〔毁‹6BC1›〕
* 準‹6E96›〔凖‹51D6›〕
* 煙‹7159›〔烟‹70DF›〕
* 痲‹75F2›〔痳‹75F3›〕(「痳」又音淋,是「淋」的異體,不是「痲」的異體)
* 痴‹75F4›〔癡‹7661›〕(專有名詞除外)
* 痺‹75FA›〔痹‹75F9›〕
* 睹‹7779›〔覩‹89A9›〕
* 粵‹7CB5›〔粤‹7CA4›〕
* 群‹7FA4›〔羣‹7FA3›〕
* 腳‹8173›〔脚‹811A›〕
* 裏‹88CF›〔裡‹88E1›〕
* 解‹89E3›〔觧‹89E7›〕
* 跡‹8DE1›〔迹‹8FF9›〕
* 躲‹8EB2›〔躱‹8EB1›〕
* 酬‹916C›〔酧‹9167›〕

==十四畫==

* 凳‹51F3›〔櫈‹6AC8›〕
* 夢‹5922›〔梦‹68A6›〕
* 寧‹5BE7›〔寜‹5BDC›〕
* 瘉‹7609›〔癒‹7652›〕
* 箏‹7B8F›〔筝‹7B5D›〕
* 綿‹7DBF›〔緜‹7DDC›〕
* 罰‹7F70›〔罸‹7F78›〕
* 蓋‹84CB›〔盖‹76D6›〕
* 說‹8AAA›〔説‹8AAC›〕
* 貍‹8C8D›〔狸‹72F8›〕
* 餅‹9905›〔餠‹9920›〕
* 麼‹9EBC›〔麽‹9EBD›〕
* 齊‹9F4A›〔齐、斉‹9F50、6589›〕

==十五畫==

* 嫻‹5AFB›〔嫺‹5AFA›〕(專有名詞除外)
* 廚‹5EDA›〔厨‹53A8›〕
* 廟‹5EDF›〔庙、庿‹5E99、5EBF›〕
* 廝‹5EDD›〔厮‹53AE›〕
* 徵‹5FB5›〔徴‹5FB4›〕
* 撐‹6490›〔撑‹6491›〕
* 數‹6578›〔数‹6570›〕
* 獎‹734E›〔奬‹596C›〕
* 窯‹7AAF›〔窰‹7AB0›〕
* 線‹7DDA›〔綫‹7DAB›〕
* 罵‹7F75›〔駡‹99E1›〕
* 蔥‹8525›〔葱‹8471›〕
* 蝨‹8768›〔虱‹8671›〕
* 衛‹885B›〔衞‹885E›〕
* 褓‹8913›〔緥‹7DE5›〕
* 豎‹8C4E›〔竪‹7AEA›〕
* 豬‹8C6C›〔猪‹732A›〕
* 鄰‹9130›〔隣‹96A3›〕
* 鋤‹92E4›〔耡、鉏‹8021、924F›〕
* 銼‹92BC›〔剉‹5249›〕
* 鬧‹9B27›〔閙‹9599›〕
* 衚衕〔胡同〕

==十六畫==

* 勳‹52F3›〔勛、勲‹52DB、52F2›〕(「勛」字專有名詞除外)
* 擔‹64D4›〔担‹62C5›〕
* 樽‹6A3D›〔罇‹7F47›〕
* 澤‹6FA4›〔沢‹6CA2›〕
* 穎‹7A4E›〔頴‹9834›〕
* 簑‹7C11›〔蓑‹84D1›〕
* 膳‹81B3›〔饍‹994D›〕
* 貓‹8C93›〔猫‹732B›〕
* 賴‹8CF4›〔頼‹983C›〕
* 靜‹975C›〔静‹9759›〕
* 默‹9ED8›〔黙‹9ED9›〕
* 聯‹806F›〔聨‹8068›〕

==十七畫==

* 幫‹5E6B›〔帮、幇‹5E2E、5E47›〕
* 擧‹64E7›〔舉‹8209›〕
* 澀‹6F80›〔澁、渋‹6F81、6E0B›〕
* 濕‹6FD5›〔溼‹6EBC›〕
* 牆‹7246›〔墻‹58BB›〕
* 繃‹7E43›〔綳‹7DB3›〕
* 總‹7E3D›〔総、緫、惣‹7DCF、7DEB、60E3›〕(「惣」字專有名詞除外)
* 聰‹8070›〔聡、聦‹8061、8066›〕
* 膽‹81BD›〔胆‹80C6›〕
* 闊‹95CA›〔濶‹6FF6›〕
* 點‹9EDE›〔点‹70B9›〕
* 齋‹9F4B›〔斎、斋‹658E、658B›〕
* 襁‹8941›〔繈‹7E48›〕
* 薦‹85A6›〔荐‹8350›〕
* 鎅‹9385›〔‹EB78›〕
* 錘‹9318›〔鎚‹939A›〕

==十八畫==

* 櫃‹6AC3›〔柜‹67DC›〕
* 檯‹6AAF›〔枱‹67B1›〕
* 瀆‹7006›〔凟‹51DF›〕
* 獵‹7375›〔猎‹730E›〕
* 繡‹7E61›〔綉‹7D89›〕
* 翻‹7FFB›〔繙‹7E59›〕
* 蹤‹8E64›〔踪‹8E2A›〕
* 雞‹96DE›〔鷄、鶏‹9DC4、9D8F›〕
* 鞦韆〔秋千〕(用來盪的鞦韆)
* 顏‹984F›〔顔‹9854›〕

==十九畫==

* 礙‹7919›〔碍‹788D›〕
* 羶‹7FB6›〔膻‹81BB›〕
* 韻‹97FB›〔韵‹97F5›〕
* 麴‹9EB4›〔麯‹9EAF›〕

==二十畫==

* 寶‹5BF6›〔寳、宝‹5BF3、5B9D›〕
* 礦‹7926›〔鑛‹945B›〕
* 耀‹8000›〔燿‹71FF›〕(專有名詞除外)
* 鏽‹93FD›〔銹‹92B9›〕
* 麵‹9EB5›〔麪、麫‹9EAA、9EAB›〕

==二十一畫==

* 攜‹651C›〔携、擕‹643A、64D5›〕
* 鐵‹9435›〔鉄、鐡‹9244、9421›〕
* 霸‹9738›〔覇‹8987›〕

==二十二畫==

* 灑‹7051›〔洒‹6D12›〕
* 疊‹758A›〔叠‹53E0›〕
* 贗‹8D17›〔贋‹8D0B›〕
* 韁‹97C1›〔繮‹7E6E›〕

==二十三畫==

* 竊‹7ACA›〔窃‹7A83›〕
* 驛‹9A5B›〔駅‹99C5›〕
* 驗‹9A57›〔騐‹9A10›〕

==二十四畫==

* 羈‹7F88›〔覊‹898A›〕
* 艷‹8277›〔豔‹8C54›〕(專有名詞除外)
* 鼇‹9F07›〔鰲‹9C32›〕
* 鼈‹9C49›〔鱉‹9C49›〕

後記:
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尚有許多問題未列於表中。若作者未能在本表中找到答案,可依次參考下列書籍。各本書之間,若所述的內容有異,則以列於前者為準。

1. 容若:《常誤詞語辨正》,香港:明窗,2001
2. 容若:《熒幕用字辨正》,香港:明窗,2006
3. 容若:《一字之差──英王寫別字》,香港:明窗,2003
4. 容若:《一字之差──關鍵在一字》,香港:明窗,2003
5. 容若:《一字之差──一字送命》,香港:明窗,2004
6. 容若:《成語探源搜趣》,香港:明窗,2001
7. 容若:《煮字錄》,香港:明窗,2002
8. 季旭昇:《漢字說清楚》,台北:商周,2007
9.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香港:香港教育局,2007
10. 莊澤義:《簡繁互轉易錯字辨析》,香港:三聯,1998
11. 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dict/index.html
12. 莊澤義:《香港小學課本用字規範》,香港:三聯,2000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2005
14. 華通電腦、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漢語快手》,香港:華通電腦,2006
15.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3146.htm

版權授權條款:
Creative Commons : by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簡體中文:知識共享:署名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deed.zh);
 繁體中文:創用CC:姓名標示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deed.zh_TW) )

Sincerely,
SIAOYI


Sent from 咸阳市, 陕西省, 中国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短期記憶訓練月已經拉開序幕

前天剛考完,今天又考婦產科,接下來有的爽了!

--
Sincerely,
SIAO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