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大氣在脾胃

脾胃為人身氣機升降之樞軸,脾主升清陽,脾升則肝腎隨之亦升,因而水木不鬱。胃主降濁陰,胃降則心肺隨之亦降,所以火金不滯,火降以溫癸水則下溫,水升以濟心火則上清,上清下濕,是為平人。這升降的源動力就是脾胃。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麻瑞亭治驗集>總論>下氣湯解析

下氣湯解析

下氣湯,載黃元御所撰之《四聖心源‧卷四》。原方為甘草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泡,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五味子二錢、芍藥二錢、橘皮二錢,治氣滯在胸隔右脅者。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貝母,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化裁為雲苓三錢、粉甘草二錢、炒杭芍四錢、粉丹皮三錢、製首烏七錢、廣橘紅三錢、妙杏仁三錢、法半夏三錢之劑,變功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
雲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後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鬱,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藥雖平淡無奇,然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內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傷雜病,多係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鬱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而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熱,下現木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鬱,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不助脾濕,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鬱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症自可向愈也。
濕氣盛者(如水氣病、脾虛脹滿),以豬苓片三至四錢易茯苓,建澤瀉三錢易甘草。濕氣盛而腹脹者,以茯苓皮三至五錢或豬苓皮三至四錢易茯苓。歷節(如風濕或類風濕),以土茯苓五錢至一兩易茯苓,建澤瀉三錢易甘草。胃逆納呆,頭目昏暈者(如血壓偏高),以炒白朮三至四錢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滿,而妨食納,且甘草補氣升壓,故易之)。暑月濕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者,以生苡仁五至七錢易甘草。膽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乾,頭痛眩暈,關寸脈大,舌紅苔黃者,以黃芩炭三~四錢易杭芍,平膽以清上熱。脾濕肝鬱,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墜,關尺脈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二~三錢易杭芍,暖肝以助升發。血虛者(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炒赤芍三~四錢易杭芍,潤燥以補血虛。心動悸,脈虛數或結代者(如心臟病),以生地炭三~四錢易丹皮,潤血以復脈。血瘀頭痛,經絡瘀阻,肢體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經澀少者,以老川芎二~三錢易丹皮,通經活絡以祛瘀。月經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當歸三~四錢易首烏,溫經補血以調經。脾腎虛寒,納差腰痛,關寸脈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腎炎),以上肉桂一~一錢半易首烏,溫中暖下以祛寒。陳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紅少苔,夜熱煩躁者,以大熟地三~四錢易首烏,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廣陳皮三~五錢易橘紅,順氣以止咳。膽胃氣滯,胸脅痛疼者(如膽囊炎、膽結石),以炒枳殼三錢易橘紅,破滯寬胸以止痛。胸脅氣滯益重者,以炒枳實三錢易橘紅,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二~三錢或鵝枳實半錢易橘紅。肝鬱脅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二~三錢易橘紅,疏肝理氣以止痛。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睏者,以香櫞片二~三錢易橘紅,舒肝以開胃。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蔞三~四錢易杏仁,化痰利氣以寬胸。胸膈脹悶,俯仰俱難者,以瓜蔞皮三~四錢易杏仁,利氣以除壅。咳唾痰涎,膠粘難出,胸悶氣短者,以妙蔞仁三~四錢易杏仁,利痰逐飲以寬胸。氣滯胸悶,大便乾而不利者,以鬱李仁三~四錢易杏仁,清肺潤腸以利便.月經澀少,色黑有塊,胸悶心煩者,以炒桃仁三~五錢易杏仁,活血理氣,化瘀以通經.妊娠嘔惡,食納不開者,以薑半夏二~三錢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墜胎之弊),和胃降沖,順氣以開胃。此主方之隨證隨病化裁也,總而謂之「舟」.
憑脈察舌,據症據病,於主方內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組成治療各個具體病症之方,且據各症各病之兼症,加減所需之味,靈活化裁,而治諸內傷雜病。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鬱金三~四錢、延胡索三~四錢、柏子仁三~四錢、北沙參五錢~一兩、白蔻仁二~三錢、赤丹參五~七錢、白茅根三~四錢。腎寒腰痛者,以上肉桂一錢易首烏,加炒杜仲四錢、川續斷五錢、骨碎補三~四錢、炒乾薑一~一錢半、草蔻仁一~二錢。咳而痰少者,以廣陳皮四錢易橘紅,加前胡四錢、川貝母三錢、炙冬花四錢、北沙參七錢、白蔻仁二錢、炙五味一~二錢。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及膽結石),以炒枳殼三錢易橘紅,以全瓜簍三錢易杏仁,加廣鬱金三錢、延胡索三錢、川楝子二錢、廣木香一錢、白蔻仁二錢。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廣鬱金四錢、延胡索四錢、半枝蓮四錢、白花蛇舌草四錢、縮砂仁三錢、赤丹參五錢、軟柴胡三錢、焦山栀一~一錢半。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炒白朮三錢易甘草,加廣鬱金三錢、延胡索三錢、烏賊骨四錢、炒乾薑一錢、白寇仁二錢、三七粉一錢(分沖)…。此各病之主方也。據各病之兼症,而加減相應之藥。如心悸而下寒較重者,另當以上肉桂一錢易首烏,以補骨脂三錢易白茅根。腎寒而膀胱熱澀者,另當以建澤瀉三錢易甘草,仍用首烏,以北沙參一兩易乾薑,加焦山栀一錢……。此隨證隨病之加減也。統而謂之「撏」
撥千鈞之舟者,一撏之木也。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濁功能之主方,生氣血而調陰陽,是為扶正,為御邪之本,與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達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主方以黃芩易杭芍,加龍骨、牡蠣,則平膽而降濁,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則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且療效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機相同或相近,雖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異病同治也。而內傷雜病,多臟腑功能失調,升降紊亂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機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亂,均當復其升降之常;而復其升降之常的關鍵,重在調理脾胃。下氣湯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肝腎心肺,切中內傷雜病之主要病機,所以靈活加減化裁,用治內傷雜病,既穩當而效可觀。
麻瑞亭已業醫六十餘年.愈疾無計,主要取法於黃元御醫術,得力於下氣湯之靈活加減化裁。而麻瑞亭基於自己的臨床實踐,又靈活變換原方兩味,以之治諸內傷雜病,醫跡卓著,則既是對黃氏醫術之繼承弘揚發展之明證,亦是異病同治大則之具體實踐與發揚也,是乃麻瑞亭醫術之精蘊特色也。
黃元御曰:人有無妄之疾,醫乏不死之方。下氣湯靈活加減變化,雖能愈諸多內傷雜病,然非萬病之靈丹妙藥,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症之輕重有別,治療之難易不同,即使辨證無誤,針藥無差,重危者,亦非輕易能愈,絕證者,難免傾亡,以下氣湯治之亦然。然麻瑞亭六十餘年的醫療實踐證明,以下氣湯治某些危重疾患,療效較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減輕患者之病痛,延緩其踏人冥途之時日。因之,下氣湯雖不能盡愈諸疾,然仍不失為治療內傷雜病之良方也。再者,麻瑞亭也並非以下氣湯而治百病者。當用則用,不當用則另用他方,以脈症為轉移,此即善用與好用之別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湯也,補中之名方,補中益氣湯也。醫聖仲景、先賢東垣,以之建立中氣、補益中氣,效若桴鼓。由此可見聖賢醫術精湛之一斑,製方嚴謹精萃之奧蘊。所以千餘年來,醫者習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無計.此乃方劑之生命力取決於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氣湯,可謂是一則調中方劑。調中與建中、補中有所不同。調中者,是在調理中氣的基礎中,兼及四維,而使諸臟腑因邪之所湊而導致的升降紊亂,復其升降之常,則正氣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癒.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之虛,虛在臟腑功能紊亂失序,氣血生化匱乏,無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內,內安方能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以御外侮。以之論病,安內即復其臟腑功能,俾使氣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癒。猶後勤供應之優劣,乃戰爭勝負之先決條件之一也。下氣湯可謂安內之良資,其加減化裁之藥味,可謂攘外之精兵,糧足兵精,焉有不勝之理?!此非欲比美於聖賢,意在明建中、補中、調中之別,下氣湯制方愈疾之機理也.


麻瑞亭治驗集>總論>治療大法

治療大法

仲景曰: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為腎,趺陽為胃,中土健旺,則土燥而力能克水,中氣不敗,則生機勃勃,所以為順。腎水旺,則中土非但不能制水,而反被水侮,水泛土濕,中氣虛敗,氣血匱乏,則諸病叢生,甚則危殆,是為逆,傷寒如此,內傷雜病之十之八九,亦屬少陰負趺陽為順,趺陽負少陰為逆。所以治療內傷雜病,首在調中健中,旁及四維,隨證施治。中土健運,升降復常,氣血充旺,經脈通和,則病劇者可差,病輕者可愈。
病在下者多寒,肝腎居下,肝藏血而腎藏精,所以滋益精血,宜溫宜暖。病在上者多熱,心肺居上,心藏神而肺藏氣,所以補養神氣,宜清宜涼。藥如水穀,必賴胃之受納,脾之消磨,方能抵達病所而除疾,所以無論滋益抑或補養,均須調中健中,助其受納運化,方能奏效。若不調中健中,中氣不健,雖仙丹妙藥,也無濟於事。
治病是為祛邪,邪去則正自安,所以遣方用藥,膽要大,當用則用,當猛則猛,不可踟躕寡斷,延誤病機,養虎為患。但又必須心細,審證求因,務須要的,遣方用藥,務須要當,使邪去而正不傷,切不可孟浪,誅伐無過,徒傷正氣。虛應補之,然當補而不滯,滋而不膩,若非虛候,絕不用補。實應泄之,若非實證,絕不可泄,非大實之證,不可峻下,以免𢦤傷正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治病必求於本。內傷雜證,多屬臟腑氣機紊亂,升降反作,故治療以調理臟腑氣機為第一要務。氣機調順,復其升降之常,虛者兼之以補,實者兼之以泄.則重者可差,輕則可愈。為此,麻瑞亭調理氣機之「下氣湯」為治療內傷雜病之主方。為醫者若能妙悟一「調」字,針藥無誤,雖不能盡愈諸疾,也當能愈過半矣。


麻瑞亭治驗集>總論>脈象

脈象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足太陰散其精華,化生氣血,上歸於肺,游溢經絡,現於氣口,是為脈。氣口,即手太陰肺經之動脈,在太淵之分。
氣血周流,內而灌溉五臟六腑,外而煦濡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皮肉毛髮。所以五臟六腑之堅脆,五官九竅之通塞,四肢百骸之剛柔,皮肉毛髮之榮枯,無不形之於脈。《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乃至理明言。
天地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入與天地相應,所以人之脈象,與四季相應,隨四季寒熱溫涼而變化。陽氣主生長,故脈現升浮,所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陰氣主收藏,故脈現沉降,所以秋之脈降,冬之脈沉。升降浮沉,隨時令而變化,毫髮不爽。故《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天地之變,陰陽相應…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仲景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亦然。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浮者,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者,降之極。概而言之,春脈沉而微浮,夏脈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脈全沉。
肺主氣而朝百脈,故十二經之氣,皆受之於肺。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故氣口為脈之大會,十二經氣血之盛衰,悉現於此,所以獨取氣口,可察五臟六腑。故《靈樞·經脈篇》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所以氣口獨為五臟主也。氣口即寸口,分寸、關、尺三部。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為陰陽之中氣。心與小腸,候於左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肝與膽,候於左關;脾與胃,候於右關;腎與膀胱,候於兩尺;三焦、心包,均屬相火,隨水下蟄,所以亦候於兩尺。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五臟屬陰在裡,六腑屬陽在表,屬性不同,故脈象亦異。浮取而得之者,為腑脈,多現數象,沉取而得之者,為臟脈,多現遲象。所以然者,陽外而陰內也。仲景曰;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即是此意。
腑氣內交,臟氣外濟,則陰平陽秘,脈象調勻,不浮不沉。寸脈本浮,一交秋冬,則現沉意,尺脈本沉,一交春夏,則現浮機。腑病則其氣不內交,故脈但浮而不沉;臟病則其氣不外濟,故脈但沉而不浮。
五臟皆察氣於脾胃。五臟之氣味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附之於胃氣乃能至。有胃氣之脈,曰常脈。常脈之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來去從容,細長和緩,有神有根,呼吸定息,脈來五至。肝脈弦,脈來軟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心脈洪,脈來浮大,來盛去衰。肺脈澀,脈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腎脈沉,脈來沉細以搏。脾脈緩,脈來濡緩,不疾不徐,來去從容。如是者,均謂之常脈。得常脈者,為平人。
若邪氣盛而精氣衰,胃氣敗竭,四維失養,脈無胃氣,則真臟脈獨現,或弦,或鉤,或毛,或石,而均堅硬不柔。真臟脈現,病多危篤,難以救挽。所以然者,脾胃為後天之本,四維之母,母氣虧敗,子氣必虛,故脈現真臟。脈以胃氣為本,故前人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細脈為腎之本脈,濡脈為脾之本脈。腎為先天,脾為後天,先後天之氣旺,則脈現細濡。換言之,細濡脈為有胃氣之脈,亦即常脈,所以平人之脈,均現細濡之象。脈現細濡,雖病也較易治,預後亦佳。若先天之氣衰,則脈之細象不顯,若先天之氣絕,則脈之細象不現;若後天之氣衰,則脈之濡象不顯,若後天之氣絕,則脈之濡象不現。脈不現細濡,即是無胃氣之脈,真臟之脈,多屬危候,或為不治之症。
五臟之脈,心肺均浮,肝腎均沉,脾胃居浮沉之間。所以然者,心肺屬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腎屬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胃居中,處陰陽之間,陽浮而陰沉,故其脈居浮沉之間。人身之陽主潛降,陰主上承,故陽脈雖浮,而內含降意,所以浮而微沉,陰脈雖沉,而內含升機,所以沉而微浮。沉而微浮,所以陰不下走,浮而微沉,所以陽不上越。若寸脈但浮而不沉,為陽氣上逆,而不下交於陰,若尺脈但沉而不浮,為陰血下陷,而不上交於陽,則水火分離,上熱而下寒,諸症叢生。升降陰陽之權,在於中土,上氣沖和,則脾土左升,肝腎亦隨之溫升,而化清陽,胃土右降,心肺亦隨之清降,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所以寸脈浮中而有沉意,尺脈沉中而含升機。
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而膽隨胃降。木氣暢遂,而不鬱滯。風為百病之長,肝為五臟之賊,內外感傷,多因土虛不能達木,致使木氣鬱遏,疏泄不遂,乘其所勝,侮所不勝。變化乘除,百病叢生。
木邪橫侵,克伐中土,則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兩關之脈,則現大象。肝脾鬱而不升,則大脈現於左關,膽胃滯而不降,則大脈現於右關。戊土不降,礙甲木下行之率,膽木勢必逆升,化生相火,火性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清氣鬱蒸,而生上熱,致使肺失清肅降斂之常,則右寸脈大。己土不升,礙肝木升發之路,生意抑遏,勢必下陷,癸水漸寒而不溫,則左尺脈大。肺金上逆,而不降斂,致使君火失根而上炎,則左寸脈大。肝木下陷,而行疏泄,致使相火陷泄而不藏,則右尺脈大。
大為有餘之象,有餘則病,故《素間·脈要精微論》云:大則病進。黃元御日:大則病進,正虛而邪旺也,《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病進則正氣必虛,虛則脈當現不足之象,故於大脈有餘之中,當現不足之意。若能知此,則脈理之精蘊,可得之矣。
概而言之,兩寸關大者,為濁陰上逆而上熱作,兩尺關大者,為清陽下陷而下寒生。兩關寸大者,為氣滯而不降,兩關尺大者,為血瘀而不升。右關寸大而滯者,為肺胃氣滯不降。右關寸大而弦短者,為甲木克伐戊土,膽胃氣滯不降。左關尺大而澀者,為肝脾鬱而不升。左關尺大而弦長者,為乙木克伐戊土,肝脾鬱陷不升。左關尺、右關寸大者,曰格,係脾陷而胃逆,上熱而下寒之診、右關尺、左關寸大者,曰關,係肺氣虛弱,不能清肅降斂,致使心火無制而上炎;金弱不能制木,乙木旺而行其疏泄,下陷水中。衝動相火,致使三焦相火不秘,而陷泄於膀胱;甲木過旺,化生相火,上逆而重刑肺金。僅現寸脈,而關尺脈不現,為陽氣外脫,僅現尺脈,而關寸脈不現,為陰精下竭。上脫下竭,均為陰陽離決之診……。更參脈之稍大、略大、略顯等微細之別,以察邪正之消長,病勢之淺深。
寸、關、尺三部脈之大小,以中取得之。

浮脈沉脈
浮取而得之者,謂之浮脈。屬陽,主表。沉取而得之者,謂之沉脈,屬陰,主裡。
心肺居上屬陽,主表,所以心肺之脈俱浮。心脈浮而大散,肺脈浮而短澀。肝腎居下,屬陰,主裡,所以肝腎之脈俱沉。腎脈沉而濡實,肝脈沉而牢長。脾居陰陽表裡之間,所以其脈不浮不沉。故仲景曰:浮為在表,沉為在裡。《難經》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陽盛則脈浮,陰盛則脈沉,因陽盛於表,陰盛於裡也,所以浮沉可以察表裡,不可以定陰陽也。《難經》云: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現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現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陰乘陽位,則濁氣上逆,故上溢於魚,陽乘陰位,則清陽下陷,故下覆於尺。溢者,浮之太過,而曰陰乘,覆者,沉之太過,而曰陽乘,所以現浮脈不可以定為陽盛,現沉脈不可以定為陰盛,當以虛實別之。浮取損小,沉取實大,為陽虛於表而實於裡,沉取損小,浮取實大,為陰虛於裡而實於表。晝陽而夜陰,所以脈現浮大,其病晝重夜輕,甚則晝死,脈現沉小,其病夜重晝輕,甚則夜死。

遲脈數脈
一息脈來不足四至者,謂之遲脈,屬陰,主臟。一息脈來五至以上者,謂之數脈,屬陽,主腑。
經脈之動,應乎漏刻。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呼吸之間,潤以太息,而脈五動,謂之平脈。過則為數,不足為遲。臟陰而腑陽,故數則陽盛而為腑,遲則陰盛而為臟,所以仲景曰:數為在腑,遲為在臟。然遲數可以察臟腑,不能定寒熱,因遲脈不盡為寒,數脈不盡為熱,當參脈之虛實而定病之寒熱也。《傷寒論·辨脈篇》云: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遲則陰氣盛,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所以緩遲者,寸口之常脈,不可以為寒也。又云:病人脈數,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令陽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所以脈虛數者,為陽明戊土之虛,未可以為熱也。數之極,曰至,遲之極,曰損,皆為危殆之脈。《難經》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日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
凡脈或遲或數,乖戾失度則死。人之將死,脈遲者少而數者多。所以然者,陽氣絕根,浮空欲脫,故脈現疾數。概而言之,一息脈七八至以上,多不可救挽,若一息十至以上,為死期迫近之診。虛勞之家,最忌數脈。

滑脈澀脈
脈來流利,如盤走珠者,謂之滑脈,屬陽,主肝。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者,謂之澀脈,屬陰,主肺。肝主升發,升發為陽,肝藏血,血屬陰而抱陽,滑者生長之象,故滑脈屬陽,主肝,為血盛氣虛之候。肺主收斂,收斂為陰,肺藏氣,氣屬陽而含陰,澀者收藏之象,故澀脈屬陰,主肺,為氣盛血虛之診。故仲景曰: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脈澀為氣盛血虛,氣盛則血病,脈滑為血盛氣虛,血盛則氣病,所以滑脈澀脈,非為常脈,而係病脈。故仲景日: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寸脈應滑,而尺脈應澀。肺脈之澀者,尺脈之始基,肝脈之滑者,寸脈之初氣。尺脈應澀而反滑,則精遺而不藏,寸脈應滑而反澀,則氣滯而不通。寸脈滑甚,則肺金不斂而痰嗽生,尺脈澀甚,則肝木不升而淋痢作。但脈滑不盡為血盛,脈澀不盡為氣盛,當參脈之虛實而定氣血之盛衰也。內傷雜病,脾濕重者,脈多現澀象。氣盛之脈,多現滯象。妊娠脈滑,為平脈。脈現虛滑,多係氣虛血弱。

大脈小脈
脈形大於常脈者,謂之大脈,屬陽。脈形小於常脈者,謂之小脈,屬陰。陽盛則脈大,陰盛則脈小,寸為陽而尺為陰,故寸脈偏大而尺脈偏小,是為常脈。但不可過大,亦不可過小,寸脈過大則上熱,尺脈過小則下寒。
然脈大不盡為陽盛,脈小不盡為陰盛。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陽衰土濕,陰陽升降之道路,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爍,則脈現關寸浮大。水寒而木鬱,則關尺浮大。肺金失斂,肝木疏泄,所以半產漏下,亡血失精。若以為陰虛,投以滋潤,土敗則命殞。所以此雖為脈大,非陽盛也,上虛熱而下真寒也。仲景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此為欲解也。邪退正復,則脈微小,所以小脈不盡為陰盛也。
概而言之,木火泄露則脈大,金水斂藏則脈小。陽泄則上熱而下寒,陽藏則上清而下溫。勞傷虛損,最忌脈浮大,為陽根下斷,浮越無歸,將死之候。故黃元御曰:大則病進,小則病退,小脈未可以扶陽,大脈未可以助陰,當因委而見源,窮其大小所由來也。

長脈短脈
脈形首尾端直,超過本位者,謂之長脈,屬陽。脈形首尾俱俯,不能滿部者,謂之短脈,屬陰,木火為陽。肝屬木而心屬火,故肝脈沉滑而長,心脈浮滑而長。金水為陰,肺屬金而腎屬水,故肺脈浮澀而短,腎脈沉澀而短。陽進則氣治而脈長,陰進則氣病而脈短,故細濡而長者高壽,粗促而短者夭亡。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故病多發於陰進而愈於陽進,不欲脈短,而欲脈長,但脈不宜過長,過長則木旺而金衰。木為中氣之賊,木愈鬱而氣愈盛,脈也但現肝脈之長,不現肺脈之短。所以然者,肝喜條達,而百病之起,多因肝木鬱滯,生意盤鬱,而克脾土,是以肝氣愈鬱而脈愈長。木鬱則挾水而賊土,合火而刑金,故但現肝脈之長,不現肺脈之短。金雖克木,而病則木反侮金者多而金能制木者少。水土溫而根本暖,則肝木條達,水寒土濕,生意不遂,木鬱而現肝脈之長。肝為五臟之賊,因於水寒土濕,木鬱而克土刑金,變化乘除,而致五臟之病也。溯其源,多緣水寒土濕也,內傷雜病尤是。

緩脈緊脈
脈來從容和緩,一息四至者,謂之緩脈,屬陽,主脾胃。脈來緊急,如牽繩轉索者,謂之緊脈,屬陰,主腎,主寒,主痛。
脾為己土,屬足太陰,胃為戊土,屬足陽明。土居中央,萬物所歸,為後天之本。土為四象之母,俱木火之氣,而不至於溫熱,含金水之體,而不至於寒涼,雍容和暢,所以脈來從容和緩,剛柔相濟,是為緩脈,亦即平脈。病人脈來和緩,為邪退而正氣漸復之診,雖苦而無危。脾陰而胃陽,《傷寒論·辨脈篇》云: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又云: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又云: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遲則陰氣盛,又云。緩則胃氣實,穀消而水化也,《靈樞·五癃津液別》云:中熱則胃中消穀,腸胃充廓,故胃緩也,是緩者,胃氣之外現也。
腎為癸水,水之氣寒。寒為冬之氣,冬時寒盛,冰堅地坼,故寒則脈來緊急,如牽繩轉索,是為緊脈。緊脈主寒,寒有內寒、外寒之分。《傷寒論·辨脈篇》云: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裹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此內寒之緊也。又云: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此外寒之緊也。緊脈主痛,痛有內寒之痛,外寒之痛。《傷寒論·辨脈篇》云:趺陽脈緊而浮,浮為風,緊為寒,浮為腸滿,緊為腹痛,浮緊相摶,腹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此內寒之痛也。又云:營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此外寒之痛也。
概而言之,陽盛則脈緩,陰盛則脈緊,緩則生熱,緊則生寒,寒愈盛則脈愈緊,熱愈盛則脈愈緩。所以然者,陽性發泄而陰性閉藏,發而不藏則脈緩,藏而不發則脈緊。

石脈芤脈
脈來沉實,按之堅硬如石者,謂之石脈,屬陰,主陽虛腎寒。脈來浮沉俱現,中診獨空,如按蔥管者,謂之芤脈,屬陽,主血脫氣散。陽體虛而陰體實,陽虛不蟄,水中無氣,凝沉結,則脈來外虛內實,按之堅硬如石,是為石脈。冬月天寒地凍,脈也應之,而現沉實之象,故脈來沉緩較石為平脈。石多緩少,為腎病,但石不緩,則病危篤。《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平人之常氣禀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平腎脈來,喘喘纍纍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坎中之陽,生氣之原,陽根下蟄,溫暖和暢,而吐陽魂,生氣充旺。則脈來柔弱沖和而主生;陽根下斷,坎中澌寒,陰魄徒存,生氣竭絕,則脈來堅硬如石而主死。故《老子》云:柔弱者,生之途,堅強者,死之謂。所以現石脈者,多係沉寒積冷也。
陰體實而陽體虛,陰血脫亡,火中無血,消減浮空,則脈來浮大。外實內虛,如按蔥管,是為芤脈。脈芤為營血亡脫,血中溫氣,隨之亦亡之候。《傷寒論·辨脈篇》云: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血傷。又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又云: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離中之陰,收氣之原,血為陰而生於陽,陽生則火化,故溫暖和暢,而吐陽魂;陽虛血寒,陰根上斷,陽魂徒存,虛浮空洞,收氣竭絕,故陰血凝痕而亡脫,血脫則火泄而寒增,所以現芤脈者,多係營傷失血,而血中溫氣亦亡之候。
脈現石芤,均屬正虛。石為陰寒,純陰無陽,芤為陰血虛而致陽氣亦虛。

促脈結脈
脈來疾數,時一止復來,止無定數者,謂之促脈,屬陽,主陽盛熱實。脈來緩慢,時一止復來,止無定數者,謂之結脈,屬陰,主陰盛氣結。
陽性清虛而陰性重濁,陰陽不相交濟,陽盛而陰不能相濟。所以脈現促象,陰盛而陽不能相濟,所以脈現結象。故仲景曰: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脈促,陰盛則脈結,此為病脈。
陰陽之性,旺則清虛,虛則滯澀。旺而清虛者,猶清空而無障礙,所以脈象不結,虛而滯澀者,雍滿而生阻隔,所以脈現結象。陽結則藹藹鬱動,如車蓋之升沉,陰結則纍纍不平,如長竿之勁節,所以仲景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纍纍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驚悸之家,脈多現促結,因其陰陽不相交濟也。陽旺於木火,陰盛於金水。陽虛則驚,因木火下虛,陰氣凝澀而不化,所以脈現結象,陰虛則悸,因金水上虛,陽氣升洩而不斂,所以脈現促象。孤陽獨陰,燥濕偏盛,寒熱不調,其氣必結。臟腑經絡,本為一氣,臟腑陰陽獨盛而氣結,脈必應之,而現結促之象。
概而言之,促脈主陽熱盛實,結脈主陰盛氣結。然脈促而無力且小者,為虛脫之象,非為陽盛;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雖曰陰結,然係陽熱盛實,非為陰盛。

弦脈牢脈
脈來端直以長,狀如弓弦者,謂之弦脈,主肝,主痛,主寒,主痰飲,主瘧疾。脈來實大弦長,沉取尤甚者,謂之牢脈,主肝,主陰寒內實。弦為生長之象,肝應春而性升發,所以肝之脈弦牢。《素問·玉機真臟論》云:春脈如弦。《難經·四難》云:牢而長者,肝也,所以弦牢者,肝家之脈,非病脈也。然弦牢之中,當有濡弱之象,則肝不病;但現弦牢,而無濡弱之象,是無胃氣,則肝病矣。《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又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病肝脈來,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新張弓弦者,弦牢之象,脈來細勁,如循刀刃,全無柔和之象,即肝之真臟脈也。
裡濕支飲,抑遏肝木,則脈現弦象。故仲景曰:支飲急弦。瘧屬足少陽膽,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互為表裡,所以瘧疾脈弦,故仲景曰:瘧脈自弦。弦又主寒,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又曰,脈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弦又主痛,仲景曰: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小建中湯主之。寒邪束閉,肝木鬱迫,則脈現牢象,故仲景曰:寒則牢堅。牢脈多主陰寒堅積,為邪實之候。實在氣分者,如病氣牽引腰臍少腹作痛;實在血分者,如癥瘕積聚,有形之痞塊。
概而言之,脈現弦牢,多為木氣鬱遏之太過,陰陽之盛旺.間有失血而現牢脈者,為危殆之象。
牢脈、革脈,均現弦大,以其有力無力以別之。牢脈弦大有力,革脈弦大無力。

濡脈弱脈
脈來虛大,如綿之軟者,謂之濡脈,為陽虛之診.脈來虛弱,軟而無力者,謂之弱脈,為陰虛之候。均系肝腎生意之不足。所以然者,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木氣不達,固賴土氣以達之,上氣不升,亦賴木氣以升之。冬令蟄藏.水冰地坼,一得春風鼓盈,則閉開蟄起,萬物生榮,所以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肝木之生意,實為脾陽之左旋而升發,生意不足,肝脾之清陽不能升達,則肝脾俱病。《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稍,曰肝平。《傷寒論·辨脈篇》云:肝者,木也,其脈微弦,濡弱以長。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是濡弱者,肝之本脈,非病也。然濡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則肝平,但有濡弱,而無弦牢,則肝病矣。《素問·玉機真臟論》云:春脈如弦,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端直以長者,弦牢之意也,非但濡弱無力也。
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氣藏於肺,血藏於肝,《靈樞·決氣篇》云:脾藏營,肝藏血,是肝脾者,營血之源也。濡弱則營血衰少,故仲景曰:諸濡亡血,諸弱發熱.又曰;傷寒脈濡而弱,不可汗下。血汗同源,脈現濡弱,為奪血氣脫之候,奪血者勿汗,所以脈現濡弱,不可發汗。
概而言之,脈現濡弱,為肝腎生氣不足之象,氣血虛弱之候。弦牢為剛,濡弱為柔。剛則木氣太過而為病,柔則木氣不及而為病。剛柔相濟,是為常脈,剛柔不濟,則為病脈。察其剛柔之多寡,則知臟腑之安危,故《太素脈法》云:細濡而長者,高壽,粗促而短者,夭亡。

散脈伏脈
脈來浮散滿指而不聚,重按則無,來去不明,漫無根蒂者,謂之散脈.主元氣離散。脈來沉潛,推筋著骨始得,聚而不散,甚則伏而不起者,謂之伏脈.主邪閉,厥逆,痛極,積聚。
陽性浮散,陰性聚伏,但現浮散,但現聚伏,均為病脈。散者,氣泄而不藏也,散而不聚,則心病。陰性聚而陽性散,陽降於尺,而化濁陰,則脈沉聚,陰升於寸,而化清陽,則脈浮散。而散聚之權,則在於關,其散而不至於飛揚者,有關以闔之,故散而能聚。若關辟而不闔,則散而不聚,脈現散形,則虛陽外越,氣血脫亡在即,精神飛走不遠.所以散脈為病家之大忌。散脈現於寸,虛陽尚未拔根,猶可救挽,散脈現於尺,則系微陽拔根,絕無生望,為元氣離散之候。故仲景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伏者,氣鬱而不發也,伏而不起,則腎病。陽性起而陰性伏,陰升於寸,而化清陽,則脈浮起,陽降於尺,而化濁陰,則脈沉伏。而起伏之權,則在於關,其伏而不至於閉結者,有關以辟之,故伏而能起,若闔而不辟,則伏而不起,脈現伏象,而病沉寒積冷,積聚癥瘕,停痰宿水,故仲景曰:沉潛水蓄。沉潛,即伏之變文也。
概而言之,散脈主氣血耗散,臟腑氣絕,純屬虛候,伏脈主陰陽潛伏,邪閉不通,虛實兼見。邪閉迫正,正氣不伸,脈現伏象,是為陽伏。陰盛陽衰,四肢厥逆,脈現伏象,是為陰伏。臟氣相並,經脈痺阻,脈現伏象,主暴厥暴痛。寸口、太溪、趺陽之脈均伏而不起,為陰陽離決之候,主死。
凡一經將病,則一氣先伏。肝病者木鬱,心病者火鬱,腎病者水鬱,肺病者金鬱,脾病者土鬱,鬱則脈伏。若診得一氣之欲伏,則知一經之將病,故仲景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

動脈代脈
脈來滑數,現於關部,其形如豆,上下無頭尾,厥厥動搖者.謂之動脈,屬陽,主痛,主驚。脈來動而中止,止有定數.不能自還,不相連屬者,謂之代脈,主臟氣衰微,主邪遏正氣。脾胃之脈,應於關部,關為陰陽之樞機,陰自此升而為陽,陽自此降而為陰。陰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性,陽降於尺,則順其下沉之性,氣機暢遂,故脈平而不動,若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陰陽鬱勃於關部,欲發而不能,故脈現於關部,動而不寧。故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若數脈現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鬱勃之久,陽盛而動於關上,則內泄營陰而汗出,陰盛而動於關下,則外閉衛陽而發熱,故仲景曰: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動現於土位,致使木氣盤塞而不達,甲木不降,膽氣懸虛則神驚,乙木不升,鬱陷衝擊則疼痛。故仲景曰: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陰陽鬱盪,故動則為痛。
呼吸,乃氣機升降之徵.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吸呼之間。呼則氣升於心肺,吸則氣降於腎肝,吸呼定息,經脈五動,故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可以候五臟之氣。中氣健旺,陰陽順接,氣不中歇,所以脈平而不代;中氣虛敗,氣中歇而不續,故脈亦斷續不連,而現代象。一臟無氣,則脈五十動內,即現一代象.五十動內,代止次數越多,無氣之臟也越多,病亦越重,甚者死期在即。故《靈樞‧根結篇》云: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短期。然傷寒心動悸、驚恐、跌仆損傷、劇痛、風症等脈代,係因正氣為邪氣所遏不能伸,脈氣不相順接使然,非為臟氣衰微之危候。

滯脈渾脈
脈來壅滯不利,現於寸關,其像似澀者,謂之滯脈,屬陽,為氣滯不降之候。脈來含混不清,寸關尺、舉按尋同等,如循炙脔者,謂之渾脈,屬陰,為血瘀渾濁之候。
心肺膽胃之氣滯而不降,則脈多現滯象,胸痺、痰飲、咳嗽、膽胃氣痛等均屬之。內外感傷,久而不愈,致成痼疾,或橫暴之疾,血瘀渾濁,則脈可現渾象。見此脈者,多係危候,或係不治之症,諸如敗血症、高血壓、癌症等,均可現此脈象。

脈乃臟象之外觀,病變之根本,故黃元御曰:臟腑深不可見,以脈察之。為醫者若能精於脈理,熟於脈法,診脈之細濡與否,三部大小及其所主,諸脈之所主,三部九候、人迎趺陽之所得,望其神色形態,聞其聲音氣味,問其所苦所欲,則病之因由機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經絡、臟腑之所屬,邪正之消長.病情之淺深,病勢之順逆,治療之難易,預後之善惡,可得而知之矣。


麻瑞亭治驗集>總論>臟腑

臟腑

脾與胃
脾胃屬土,位居中央,互為表裡,官拜倉糜,為人身氣機升降之樞軸。土分戊己,脾為己土,屬足太陰,為生血之本,其性喜燥而惡濕,胃為戊土,屬足陽明,為化氣之源,其性喜潤而惡燥。脾主升清陽,胃主降濁陰。脾升則肝腎隨之亦升,因而水木不鬱,胃降則心肺隨之亦降,所以火金不滯。火降以溫癸水則下溫,水升以濟心火則上清,上清下濕,是為平人。胃主受盛,脾主消磨。脾以濕土主令,故其性濕,胃從燥金化氣,故其性燥。平人燥濕不偏,相互既濟,所以中氣健旺,胃氣順降則善納,脾氣升運則善磨,水穀精華,化生氣血,養五臟而灌四旁,精盈神旺,身體健強,病無由生。
內外感傷,多致燥濕偏勝,偏勝則不能互濟,致使中氣衰而升降失司。脾之清陽不升,則運化遲滯,而病水穀不消,脘腹脹滿;脾之清陽下陷,則脾家虛寒,而病臍腹隱痛,下利不收。脾土不升,則肝腎也鬱。肝木左鬱,則失其疏泄之常而血病,症見脘腹痛墜,月事不調;腎水下潤則下寒,下寒則腎失統攝而精病,症見遺精宮寒,腰膝冷痛。胃之濁陰不降,則受納無權,而病厭食納差,胸院脹悶;胃之濁陰上逆,則其氣上衝,而病噁心嘔吐,噯氣呃逆。胃土不降、則心肺也滯。肺金右滯,則失其清肅之常而氣病,症見咳逆痰喘,痞塞不通;心火上炎則上熱,上熱則宗氣不固而神病,症見心悸心煩,多夢失眠。所以心、肺、肝、腎之病,多因脾胃燥濕之偏勝,氣機升降之逆亂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人之既生,多賴後天,根本既病,焉能不旁及四維?猶如樹之根幹既瘁,未有枝葉之不搖者也。
脾以濕土主令,胃從燥金化氣,化氣謂之從令。從令不敵主令之強,因而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所以人之濕氣恆長而燥氣恆消。濕氣旺,故病於脾陰旺而胃陽衰,症見納差運遲,腹脹便溏,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虛煩懶言者,比比皆是;病於胃陽盛而脾陰虛者,除傷寒陽明承氣證外,鮮見之,至於溫熱、疫病諸疾,邪異而途殊,陽氣恆長而陰氣恆消是其常,則另作別論。

肝與膽心包與三焦
脾土左旋,生發之令暢,清陽半升於左,則為肝與膽。肝膽屬木,互為表裡。木分甲乙,肝為乙木,屬足厥陰,膽為甲木,屬足少陽。木之氣溫,而主升發,所以肝喜條達,而惡抑鬱,為將軍之官,而主營血。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若水土溫暖,則肝氣左升而木榮,生發之令暢,木靜而風恬。而人之生氣不旺者,十之八九,皆因水寒土濕,不能生長肝木,木陷水中,生意幽淪所致。所以然者,五行之理,土生於火而火被水克,水能滅火而火不能滅水,水常旺而火常衰,火衰則不能生土以鎮水,因而水泛土濕,木氣鬱陷,生氣不旺。天人一也.人身亦然,故人之生氣,常不旺也。
肝主生,其氣為風,生氣不旺,一旦外為六淫所感,或內為七情所傷,勢必鬱怒而克伐脾土,風動而行其疏泄,因而脅肋脘腹作痛,下痢、亡血、失精諸症悉作。風者,善行而數變,及其傳化乘除,千變不窮,則諸症叢生。所以百病之起.十之八九,因為生氣不旺,肝氣之鬱。故前人謂;風為百病之長,肝為五臟之賊。
心包為相火,屬手厥陰。肝木不鬱,則心包從令而化風,木靜而風恬,則不病。手厥陰為病,必因肝木抑鬱,心包不從風化,而自現其相火之本氣所致。肝木鬱而克土,則中焦壅塞,阻遏水火交濟之路,心包相火上炎,則瀰漫於上,而散於外。水不能上承以濟火,故手厥陰為病,在上在外,症見風熱兼作,火不能下潛以溫水,故手厥陰為病,在下在內,症見寒濕俱盛。
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膽以足少陽甲木而化氣於相火,平人相火蟄藏,以溫癸水,水得此火溫暖,所以內溫而外清。內溫則腎臟溫暖,腎溫則秘藏,因而滑遺不作,外清則膀脫清涼,清涼則行其藏令,因而閉癃不生。內溫外清,所以水道通調,《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三焦者,決讀之官,水道出焉,即是此意。
手之陽清而足之陽濁,清則升而濁則降。手少陽三焦為病,因其不升,相火不能秘藏於腎臟、而陷泄於膀胱,實則膀胱熱澀而閉癃,虛則腎臟虛寒而遺溺。所以《靈樞·本輸篇》云: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足少陽膽為病,因其不降,鬱而化生相火,相火逆升,瀰漫於上,而作胸脅脹悶疼痛,口苦咽燥舌乾,頭暈目眩心煩諸症。三焦相火之陷泄,多因脾濕,肝木鬱陷,風動行其疏泄,衝動相火,因而相火不秘.陷泄於膀胱。膽火之逆升,緣於肺胃不能降斂,胃土不降,礙膽木降路,肺金不斂,收令不行,相火不能下潛而上炎。
膽雖從相火化氣,而本屬甲木,病則兼現其本氣.甲木橫衝,則賊戊土,相火逆升,則刑肺金。肺與大腸相表裡,手足陽明,其氣本燥,木火雙刑,故見肺胃燥熱諸症,兼見大腸約結。但少陽之氣,陽方長而陰方消,其火雖旺,而也易衰,所以病於相火之衰者,也非鮮見。內傷驚悸之症,即因相火之衰所致也。

心與小腸
脾土左旋,清陽全升於上,則為心與小腸。心小腸屬火,互為表裡。火分丙丁,心為丁火.屬手少陰;小腸為丙火,屬手太陽。火之氣熱,其性親上,為陽,陽氣清虛之極,則神明出焉,故心主神明,統領十二臟腑。
平人丁火下降,以溫癸水,所以腎臟溫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濟丁火,因而心家清涼,而上熱不作。上清下溫,陰平陽秘,神旺而精盈,所以健康無病。
心者.君主之官,不受邪侵,病則心包代其受邪。心包為相火,因內外感傷,而病上熱者,多因相火升炎,播灼宮城,心液消亡所致,實非心君之病。心君為病,多因橫暴之疾,或病至危篤,而累及神明所致。病機多屬陽氣虛敗,下不根水,上浮外越,宗氣不固,或因陽虛不能行血.而致陰血凝瘀不通,瀕於陰陽離決。陽氣虛敗,則症見心悸不能自持,油汗如珠,面色(白光)白,口鼻氣冷,危篤欲脫;血瘀不通,則真心作痛,痛劇欲死,唇青舌紫,真臟脈現,甚則死於反掌之間。
前人謂:有陽則生,無陽則死。心君為病,既因陽氣虛敗,所以預後不良,死者多而生者少。所以然者,火虛不能生土以鎮水,因而水濕氾濫而滅火,火滅灰冷,生氣全無,焉能不死?
心君為病,陽氣欲絕,自身難顧.無力施恩於它臟,所以《素間·靈蘭秘典論》云: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小腸以丙火而化氣於壬水膀朧.為受盛之官,功能化物,泌別清濁。平人小腸從寒水化氣,所以內溫而外清。內溫則腎陽充旺,氣化蒸騰,因而小腸功能化物,泌別清濁,外清則水腑清利.水道通調。小腸為病,則不從寒水化氣,而現其本氣。病於小腸丙火旺者,則熱陷膀胱,致使水腑鬱熱不清,而病溺下赤澀;病於小腸丙火虛者,則腎寒不能氣化蒸騰,因而小腸化物無權,清濁不分,同趨大腸,而病瀉泄。小腸雖屬丙火,而與膀胱互為表裡,同屬太陽寒水。膀胱寒水主令,小腸從令而化寒者,是其常也,所以病於小腸丙火之虛者.比比皆是。

肺與大腸
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濁陰半降於右,則為肺與大腸.肺大腸屬金,互為表裡。金分庚辛,肺為辛金,屬手太陰,大腸為庚金,屬手陽明。金之氣涼,而主收斂,所以肺喜清涼,而惡燥熱,為相傅之官,而司衛氣。平人胃氣順降,相火蟄藏,肺氣右降而金肅,收斂之政行,所以不病。內外感傷,多致脾家濕旺,而肝家鬱滯。脾濕肝鬱,則膽胃必逆。膽以甲木化氣於相火,上逆則刑肺金。肺為華蓋.其臟嬌嫩,一被火刑,則失其清肅降斂之常,其氣逆升,而病肺熱。症見咳逆上氣,喘促痰鳴,黃稠難出,口燥咽乾,是為熱痰。重則熱傷肺絡而鼻䶊。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從令化氣於濕土,若脾濕素盛,則肺家從令而化濕,脾濕胃逆,肺無降路,勢必上逆,而濁陰溺漫於上。症見咳痰清稀,氣短虛煩,咳逆倚息不得臥,是為寒飲。
脾為主令,肺為從令,從令不敵主令之強,所以肺家為病,多從濕化,病寒飲者多,而病熱痰者少。內傷咳嗽,多係寒飲為患。
大腸屬手陽明,以燥金主令,故其氣燥。因而大腸為病,燥傷津液,不能濡潤,症見便堅而尿利,甚則痞滿燥實俱見,承氣證悉俱者有之。然人之陰氣易長而陽氣易消,故病於大腸濕寒者,亦屬多見。症見大便溏薄,小腹冷痛,遇寒則痛泄愈加。即使大便初乾後溏,或年老便秘,亦係脾濕肝鬱、疏泄不利所致,非因大腸燥熱所為,且不可寒涼伐泄.

腎與膀胱
胃土右轉,濁陰全降於下,則為腎與膀胱。腎膀胱屬水,互為表裡。水分壬癸,腎為癸水,屬足少陰,膀胱為壬水,屬足太陽.水之氣寒,其性閉藏而為陰,所以腎主藏精,為作強之官,主水而生髓。平人水斂於外,火秘於內,所以內溫而外清。內溫則精血溫暖而秘藏,力能作強,而出技巧,滑遺不生,外清則膀胱清利,水道通調,癃閉不作。
然腎之溫暖,實賴君相二火下潛於腎以溫之者也。心腎同屬少陰,心為君火而腎為癸水,少陰君火雖為主令,但水能滅火而火不能滅水,所以君火多虛而癸水多寒,因之腎寒者居多。一旦內外感傷而病作,多係陽虛不能蟄藏,浮越於上,症見心悸虛煩,健忘失眠,頭目暈眩,或見夜熱毛蒸;虛陽不蟄,而致腎寒,則症見腰膝冷痛,酸軟無力,滑精遺溺,陽事不用,神疲畏寒,少腹冷痛。
君相火旺,而致水虧,症見腎陰虛者,也有之,但較之陽虛腎寒者,則為少矣。
膀胱屬足太陽,以寒水主令,所以其性喜涼而惡熱。其氣清涼,則水府清利,全賴君相二火秘藏於腎者也。一旦因內外感傷,而致相火陷泄於膀胱,實則水腑熱澀而閉癃,虛則腎臟虛寒而遺溺。
相火泄露,必致腎寒,無論屬實屬虛,其本均屬虛。所以水府閉癃,故當清利,然當適可而止,以免因過用寒涼,虛其虛而重傷腎陽。

臟腑氣機升降圖(略)

人之陽氣,只宜內藏,不宜外泄。藏則內溫而外清,泄則外熱而內寒。外熱則溲溺不通,內寒則滑遺兼作。癸水溫而壬水熱則病,所以腎家為病多寒,而膀胱為病多熱也。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本段內容含有不安全信息,已被屏蔽

QQ郵箱真是搞笑,麻瑞亭治驗集的兩篇內容竟然說裡面有不安全信息!馬化騰腦子進水了…

麻瑞亭治驗集>總論>天人相應

天人相應

天有六氣,風、熱、暑、濕、燥、寒也,為陽,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為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氣之魄。天之六氣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生天之六氣。人與天地相應也,兩精相傳,合而成形,成形之前,先有祖氣,祖氣之內,含抱陰陽,上秉天氣,而生六腑,下秉地氣,而生五臟。臟腑既生則神化,生陽氣以衛外,產陰精以內守,開五官為門戶,骨以立其體幹,筋以束其關節,脈以通其營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日遷月化,潛滋默長,形完氣足,十月而生,是為人.故《靈樞·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陰陽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土也,位居中央,處陰陽之交,清濁之間,為氣機升降之樞軸.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上,在臟為脾;中氣右旋,則為戊土,在腑為胃。脾為足太陰,而主升清陽,胃為足陽明,而主降濁陰。脾土左旋,則陰升而化清陽,清陽升於左,則為肝與膽,肝為足厥陰乙木,膽為足少陽甲木;清陽升於上,則為心與小腸.心為手少陰丁火,小腸為手太陽丙火.胃土右轉,則陽降而化濁陰,濁陰降於右,則為肺與大腸,肺為手太陰辛金,大腸為手陽明庚金;濁陰降於下,則為腎與膀胱,腎為足少陰癸水,膀胱為足太陽壬水。是為人身之五行、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相火在臟為手厥陰心包,在腑為手少陽三焦。所以,中氣實為交濟水火之樞,升降金木之軸,化生五臟六腑之源也。

麻瑞亭治驗集>總論>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

天地未分,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浮升之清氣為陽,沉降之濁氣為陰,於是陰陽始分。清氣浮升而親上,是為天,濁氣沉降而親下,是為地。天地之間,化生萬物,而萬物皆陰陽之所變化,所以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皆取決於陰陽,故 《 素問 · 陰陽應像大論 》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也。樞軸旋轉,清陽半升於左,則為木,木性升發,故其氣溫;清陽全升於上,積溫成熱,則為火,火性上炎.故其氣熱;濁陰半降於右,則為金,金性收斂,故其氣涼;濁陰全降於下,積涼成寒,則為水,水性蟄藏,故其氣寒。水、火、金、木,名曰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名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升降浮沉之所變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半升為春,春之氣溫,屬木;全升為夏,夏之氣熱,屬火;陰降於歲半之後,半降為秋,秋之氣涼,屬金;全降為冬,冬之氣寒,屬水。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火令之後,名曰長夏,其時濕盛,故土之氣濕。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剋、制化也。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於西南,其時濕盛,故土之氣濕也。水火交蒸,乃生濕氣,長夏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生濕,所以濕乃水火之中氣也。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制化者,相生相剋,彼此協調,無偏勝偏衰,生生不息之平衡者也。其生剋制化,皆以氣而不以質,成質則不能生剋制化矣。陰陽五行,相輔相成,合而主宰宇宙間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也。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好讀網葉版

看好讀網站有計劃推出S60版閱讀器,不過好久了還沒動靜。今天下Opera mini 5試試網頁版,效果不錯。只是翻幾頁就跳回第一頁,不知何故。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醫院裡的中醫

實習至今一個月半了,分在各地的同學都相當感慨,還是學校附院的中醫好!寶雞的流氓言寳雞中醫院差不多就是一個骨科專科醫院,此院雖然建得比較現代化,但是中醫在此也是無影無蹤的。科室裡主要用西藥(醫生都有指標,沒完成扣工資),中藥基本上做做樣子,隨便辨個證堆些藥上去。或者用所謂的循證醫學證據用藥(這已經不能說是中藥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才能叫中藥)。
在附院病房看帶教老師開的藥也是,全無章法,何者為君何為臣,佐使為何全然不顧,更別說按病機來處方遣藥了,只是看什麼有什麼症狀加什麼藥而已,這樣每個方子下來都二十幾味了,實在覺得沒什麼好學的!對比起來當初跟的王老師,南老師水平還是挺高的。

塗鴉

年月日,與嘉董作於人信課上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日記

發現楊梅酒很好喝後昨晚多飲幾杯,暈暈的一下子就入睡了,不過精氣外散,二點二十五就熱醒了,躺哪哪蓆子熱,睡不著就看看書,打開好讀看接著思考中醫,講到太陰脾那裏,有小小開悟之感!天地氤氳就是天地在做愛,哈哈哈哈!
然後再翻翻神醫是這樣看病的,亦有收獲,一是肺為華蓋,藥量宜輕,方可浮溢上焦,宣發肺氣!第二個是剛看了第二個人物黃元禦的引子,一看所引丁火丙火之文精神就興奮了,恐再往下看要到天亮了,所以馬上收起來。提到的《清代名醫黃元禦傳人-麻瑞亭治驗集》一定要搜羅過來拜讀一番,此為記!
一直想看火神派的那幾本小書,但是都沒有正體字本,想自己弄又一天拖一天,在此記下,到時候一併印出!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兩本傷寒的書,好喜歡

今日收到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兩本傷寒的書,好喜歡!

仲景再世

以傷寒卒病論原序刺世醫之文驗之今日,覺絲絲入扣,難道仲景先師可以預測未來,還是兩千年來(或者中共當權以來?)當醫生的都沒長進!附上此段: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管窺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行至嘉興,看了下河月街,此街是保留下來供人觀賞的古鎮(我很是喜歡),在裡面買了一方據說的歙硯(我看不像),不過造型很中意就買下來了。
拿出把翫,越看越喜歡,大小正中下懷,外型亦稱心意,只是研墨的地方太平坦,稍微洼下些就更好了!待我將其研凹…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無神論和靈魂-月光博客

由於對碟仙的回憶,使得我不得不對無神論和靈魂得理論再做一些深入的探討。

  無神論是一種認為靈魂是不存在的哲學思想。

  今天人們說無神論一般是指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包括一個與肉身無關的靈魂的存在。

  在西方國家,「無神論」一般都指「一種認為根本沒有神的理論」,而在中國大陸,一般的無神論者其實只是不可知論(沒有宗教信仰)。

  靈魂在很多宗教思想都存在,指人類超自然及非物質的組成部份。許多宗教都認為,靈魂居於人或其他物質軀體之內並對之起主宰作用,它們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對於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他們對靈魂有不同的解釋。

  中國民間認為,靈魂分作「魂」和「魄」兩部份,並有「三魂七魄」之說。傳統上認為,當一個人受到驚嚇,可能會使魂魄離開身體,若不好好處理的話,人就會步向死亡。因此,當有人被嚇至昏迷之時,民間會舉行一種特別的「招魂」儀式,意圖使昏迷的人起死回生。

  中國的傳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不可知論,儒教為其典型。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很典型地說明了東方的這種思想。不知道如何過這一生,而去探討死後的問題是荒謬。在談到超自然現象時,孔子也表現出一種虔誠而敬畏之心:「敬鬼神而遠之」,不問其有無,作為一種信仰,可以去敬,當然不能親近,不要從鬼神那裡得到什麼,而是以敬鬼神之心敬奉人事。

  無神論者否認靈魂的存在,所以他們不單不信死後生命,也相信當人死後,就不再在世上存在。然而,現代中國的所謂「無神論」則完全教條化和庸俗化,即自認為自己是「真理中的真理,科學中的科學」,對其他的哲學思想或者超自然現象一律採取否定和打壓的態度,認為其「愚昧」、「迷信」,然而對於其自身理論的缺陷卻視而不見,說世界上沒有靈魂,但為什麼沒有呢?解釋的方法就是:因為我是真理,所以我是真理,不同說法都是謬論,要麼就是欺騙和迷信,總而言之就是說我是絕對的不可質疑的真理。然而實踐證明,任何理論都是有缺陷的,沒有所謂真理中的真理。人類對於自然科學的認識是逐步的,人類不可能已經一下子就掌握了所有自然科學的真理。因此,只有正確和科學的態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不能採取迴避和無視的態度,而要實事求是地針對其現象進行認真研究。

  在調查很多瀕臨死亡臨床案例後,有一部分科學家相信靈魂的存在,不過不是以上很玄乎的非物質東西,而可能是一某種形式存在的能量場。據稱有醫生讓瀕臨死亡的病者躺在一個大秤上,然後量度他們死後體重的變化,並發現每個人在死後都立即減少了20多克的體重。他們推論,這個重量就是大的靈魂的重量,並以能量的形式離開了肉體。而在人死後,這種能量場會依然存在。

繁體與簡體-月光博客

漢字必須統一,這在當前是非常緊迫而重要的事情,Internet之所以是英文的天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文的書寫都是一致的。簡體字的出現卻人為地造成了漢字書寫上的混亂,而且簡體字在制定的過程中本身也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其中一些部首的簡化很不科學,比如「言」字部首,簡化的部首破壞了整個漢字的美感和藝術性,並且比畫也並沒有簡化多少,無怪乎書法藝術基本都是繁體字。

  另外,部首簡化的確有一些好處,但非部首的文字簡化應該盡量地少才是,否則往往會給人兩個不同漢字的印象,使得使用簡體字的人往往無法辨認繁體字,台灣對於對於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研究之所以比大陸要深,沒有語言障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有一部分漢字的簡化完全沒有必要,比如「於」字,繁體的「於」字本身也沒有幾劃,這種簡化實在太盲目了,主要是由於一些人為的錯誤造成的。所以第二批簡化字如「器」的簡化就再也沒有執行下去了。

  有一些支持簡體字的網友認為簡體字好學易學,可以提高國民素質等等,我不並贊同它有利於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說法,中國雖然實行簡體字,但文盲的數量依然世界第一,台港實行繁體字,人民的素質卻比大陸要高許多,文盲也很少。台灣的互聯網用戶比大陸多一倍,而其人口卻僅是大陸的1/50。當然,這裡也有一些是歷史的原因了。

  在計算機上,漢字內碼也是五花八門,大陸是GB碼,台灣BIG5, 北美又是HZ碼, 各個內碼互不兼容,給國外朋友發中文EMAIL,不亂碼都是奇怪的了。ISO有一個遠東漢字GBK,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至少我們看到了中文內碼統一的前景。GB碼是漢字碼中漢字最少的,至於一些漢字轉化程序,它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兼容性問題,在觀看和書寫上也十分麻煩,GB碼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我們衷心地希望,漢字能夠有統一的一天,這個統一,是中華文明的統一,那一天,全世界的華人、日本人、韓國人、東南亞人都在使用著同一種漢字,不同地區的人都能看懂同一種語言,世界語不再是英語的天下,那時才是亞洲文明真正崛起的日子啊。

  最後一點,簡體字和繁體字的論題本來是關於文化和信息傳播的,但往往有一些人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將其和政治牽涉在一切,將原本單一的問題複雜化,這值得人們警惕和注意。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生脈散

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子九粒。人參大補肺氣,麥冬甘寒潤肺,五味酸收斂肺,竝能瀉火生津。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將死脈絕者服之,能今復生。夏月火旺爍金,尤宜服之。)
--湯頭歌訣-祛暑之劑
很簡單的一個方子,臨床用的時候都是被合到某方中,所以並未在意。前幾天看到JT叔叔說此方是人體空調。正如他所說的,我並沒有覺得多熱,但是老母就說受不了。昨晚姐姐那裏拿包西洋參上來後,晚上去抓了四十五克麥冬,三十克五味子共?5.00 ,煎好備用以觀其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