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成功和失敗

昨天看老師的講義,其中提到一句把病看好是件很難的事情:

醫療要起效,必然是所有的環節都不發生錯誤。而要無效,只需要一個環節出錯就夠了。

對於要做成一件事,做生意也好,推動社會進步也好,子女教育也罷,解禁摩托車也是,要做成,需要滿足很多條件,水到才能渠城。但是這麼多環節只要一個沒做好,事情就做不成。所以很多時候失敗不可怕,不可恥,不丟臉,是平常事,成功才是小概率事件。知道事情失敗的可能性大,但是還勇於嘗試,在失敗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在下一次嘗試的時候避開、躲過、超越,最後是有可能通往成功的彼岸的。

成功之路也是有跡可循:

  1. 在做一件事之前儘量考慮到每一個環節的困難點,想好對策,儘量克服、實現。比如教育一個孩子,不只是給他報補習班或要求成績,更包括他的情緒、習慣、興趣、人際關係等多個層面;醫療上,從正確診斷、選擇治療方案、溝通病情、用藥依從性,每一環都不能掉以輕心。
  2. 明白可能有預期之外的地方,做好預案,提供冗餘。孩子的成長常常會「走偏」,比如青春期的叛逆或興趣改變;病人的病情也可能突變,或對藥物出現不良反應。這些都需要在計劃之外保有餘地,而不是一條道走到黑。
  3. 保持彈性,隨時調整方向。孩子的學習計劃需要根據他的反應與狀態調整,有時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對或時機未到。醫療計劃同樣如此,臨床上的變化很常見,對方案的調整是對專業的體現而非失敗的象徵。
  4. 不輕言放棄,堅持到底。不論是家長陪孩子克服障礙,還是醫師陪病人熬過療程中的痛苦階段,真正的改變往往不是在前期看到,而是在堅持中慢慢顯現。很多教育與醫療的成功,靠的是「走得夠久」。
  5. 從反饋中快速學習。教育孩子、治療病人時常有「不如預期」的情況。重點不是追究誰的錯,而是「哪裡可以調整得更好」。不怕犯錯,就怕重複犯同樣的錯。
  6. 找到可靠的夥伴與支持。教育不該是家長單打獨鬥,而是與老師、專業人員合作的過程;醫療也不該只靠醫師個人,而是整個團隊——護士、藥師、家屬的共同合作。正確的人,能補位、能提醒、能承接。
  7. 保持願景與初心。我們做教育,不是為了把孩子訓練成「考試機器」,而是希望他能活出自己的一條路;我們做醫療,不是只為指標變好,而是希望病人能恢復生活、找回尊嚴。記得這一點,就不容易迷失。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心念與行為,決定你是誰

我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從來不是命運預先安排好的,而是由我們每一次遇事時的「起心動念」與後續的「行為選擇」一點一滴塑造出來的。

判斷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從多個維度來觀察,其中有三個最基本也最關鍵:

  1. 善惡的維度:這個念頭,是善良的還是惡毒的?這個行為,是助人還是害人?
  2. 可愛與否的維度:這種想法與行為,讓人感到溫暖還是厭煩?是討喜的還是讓人疏遠的?
  3. 智慧的維度:你的選擇,是明智還是愚蠢?是在創造解法,還是在逃避責任?

這三個維度並非絕對標準,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那一把尺來衡量世界。更複雜的是:**我們常常對自己寬容,對別人苛刻**。當我們犯錯,往往能找到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而當別人出錯,卻很難不下結論。這是人性的通病,也是修行的起點。

因此,古往今來的聖賢都在教我們——要反觀自己,正視自己。儒家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佛道講「反觀內照」「存正念」。因為唯有願意誠實地看清自己,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那不是自責,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一種勇敢——承認不足,然後修正、昇華。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決定了我們會吸引什麼樣的環境。這就是因果。不是抽象的宗教概念,而是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邏輯。

  • 你是斤斤計較的人,吸引來的也都是斤斤計較的對象;
  • 你是情緒化的人,身邊就容易聚集情緒不穩的人;
  • 你是正直的人,誠懇的人自然願意靠近你;
  • 你夠聰明、夠清明,也才會和願意思考、追求進步的人同行。

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總覺得世界辜負了自己。他們一路抱怨、一路憤怒,直到陷入一種受害者的幻覺中,認為「全世界都在針對我」。這樣的心態一旦根深蒂固,人生也幾乎就定型了——越走越狹窄,越活越苦悶。

但其實,沒有人一開始就活得清醒。有智慧的人,不過是願意不斷觀察自己、改變自己。他們在日常中修行,在關係裡磨練,在困境中提升。他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自己決定的;自己要走什麼樣的路,也只能自己負責。

這不只是心理成長的道理,更是靈性演化的核心。每一個善念,每一次善行,都是對自己頻率的淨化與提升。我們的心念和行為,累積成某種習性;習性成為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甚至影響你走向哪一個世界——無論是人間的「天堂地獄」,還是更深層次的靈性去處。

天堂與地獄,從來不只是死後的世界,而是我們內在的狀態;每個當下,我們都站在選擇的分岔口。

所以,讓我們每天都問自己

  • 這個念頭,是善的嗎?
  • 這個選擇,是讓我更可愛、更值得信任的嗎?
  • 這個行動,是智慧的、負責任的嗎?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為那個「不枉此行」的自己。

(半夜被女兒吵醒後的嗶嗶嗶,已經AI潤色。)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安爭鳴

閱讀豐富人生,我是安爭鳴。

最近刷了很多這個女生的節目,驚訝於她竟然肉身還在牆內醬缸裡還依然這麼敢講。

近來也越來越覺得,好像很多話不必要揭示出本尊,只要說出這個道理,讓周圍的人明白這個道理,生活的環境就會有很大的改善。看起來環境的墮落,來自於極度的自私自利,讓別人去爭取權益,然後自己享受權益就好,出頭鳥的風險是不要當的,出頭鳥帶來的改變卻又是要的,既要又要。每個人在選擇時這一念的不善匯聚成了河流江海,讓整個環境變差,最後又反噬到每個人身上,可悲。

在去上班的路上會思考一個問題,鳩佔鵲巢,鵲回來後怎麼要回自己的巢,其碼你得不停地叫「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我要我要」,不然人家待的舒舒服服的鐵定不會還給你。聰明的牆國人看起來都是連聲張自己的權利都不會。

所以,在想妳這樣子的爛東西,還要強行把人家活得好好的一塊地盤搶過來變成你這種屌樣幹嘛,簡直造孽。但是生活在青天白日下的人看起來還是太天真,體會不到土匪的下限,感覺土匪來搶遙不可及,一點緊迫感都沒有,真為他們著急。

不過,還是回過頭來好好提升自己,大學姐看我應該也挺著急的,爛泥扶不上牆的樣子。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九宮針法與踝關節痛

王辰媽媽今天繼續來治療她疼痛十多年的左踝關節。踝關節看起來疼痛已經不明顯,但是她仍覺得走路的時候不太舒服。內踝上五寸的位置以下的肌肉按壓起來比較硬,從這以上的位置就比較柔軟且有彈性(正常)。之前在交界線的位置針刺,然後局部揉按鬆解後走路就沒什麼感覺。但是過幾天又反覆。今天嘗試用新的方法治療,因為這一皮膚的觸覺有一點過敏的樣子,讓我想到鄒時禎老師論述二型糖尿病的那些觀點:

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顯示,2型糖尿病人「大部分患者伴肥胖,即使以傳統體重指標鑒定並不肥胖的患者,仍可在內臟有體脂的聚集。」(陳灝珠主編第12版《實用內科學》第1017頁) 2型糖尿病人肥胖的特徵為向心型肥胖,也就是俗話說的「腹部肥胖,胳膊腿細」。這說明了2型糖尿病人體內的營養物質分布是不均勻的,機體各部分利用營養的能力也不一樣:離胃腸和心臟越遠的部分所得到的營養物質越少,利用營養的能力也越差。從食物中吸收來的大量營養物質在離胃腸和心臟最近的內臟和腹部堆積,造成了腹部的肥胖;四肢部位利用營養的能力差,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所以胳膊和腿細。

孫阿姨小腿的肌肉緊實度比之前已經好很多,但是人看起來也是瘦瘦的。今天請她暴露肚臍來診治一下,發現肚皮上的脂肪不少,這樣看起來和這種二型糖尿病典型體態更加符合了。和她說了一下這個觀點,她說母親有糖尿病。如此看來,診斷就更加的明確了:左小腿的肌肉長時間得不到營養的支持,肌肉肌腱緊縮,導致踝關節的壓力大,稍一走路就會疼痛

今天只在肚臍周圍,用九宮的理論針刺(八九七三),並且留針三十分鐘。起針後檢查小腿原來硬硬的這個軟組織,柔和下來了,說明告訴身體讓氣血走出來這個思路有效。接下來可以嘗試不停地告訴身體,讓氣血走出來,看看療效能否加成和持久。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為道日損──從身心清減到莊子之逍遙

在這個資訊與物質極度膨脹的時代,「為道日損」這句話呈現出一種近乎反時代的姿態。它來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話在當下,不僅可作為對健康生活的實踐指南,更能與哲學思辨對話,引我們走向莊子筆下的逍遙之境。

「日損」首先可見於身體層面,是對代謝過剩與營養過富的反思。當代醫學指出,肥胖、痰濕、內分泌紊亂等病症,常源於過度攝入與活動不足;而這樣的生理失衡也會進一步加重心理與情緒負擔。從這層意義上講,減去不必要的攝入與負擔,不僅是對身體的釋放,更是對生命能量的釋放,是一種物質層次的「日損」。

然而,「日損」更深的意義,在於心靈與存在狀態的鬆綁。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加諸太多身份、信念與道德規訓,逐漸失去與自己內在節奏的聯繫。這時候,「日損」不再是節食,而是一種哲學上的「清空」──去除那些並非出自本心、而是源於他律的觀念結構。

這種去除與莊子的思想深深契合。莊子說:「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他強調的是一種與道合一的清明狀態,而非對外在成就的汲汲營營。莊子筆下的「無用之用」、「無待之待」,正是對這種社會加諸之『有用』價值觀的否定與超越。在《逍遙遊》中,鵬鳥之所以能高飛萬里,是因為它「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它的逍遙來自於無拘無束、無為而為的順勢而行。

我們若以「為道日損」為修行,所減去的不只是糖與脂肪,也不只是煩惱與執著,而是一切使我們無法逍遙的「重量」。這種重量,可能來自外界的期待、自我的評價體系,甚至是語言本身對我們思維的塑形與限制。

因此,「為道日損」最終指向的是一種與道同在的清靜狀態,一種莊子所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逍遙。它不是逃避,而是穿越,是在日常生活中減去非我之物、還原存在本真。這樣的日損,是為了無為;這樣的無為,正是最大的作為。

於是我們明白,真正的健康與自由,不在於擁有更多控制權與選擇權,而在於能否回到「不喧、不勉、不爭」的生命態度之中。那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極其主動的「無為而無不為」。如莊子所說:「心齋」、「坐忘」,不是空洞的冥想,而是最徹底的減法,是存在論上的輕盈,是精神上的解放。

在為學者不斷加法的時代,「為道日損」是與身俱來的叩問:你願意成為更重的人,還是更清的存在?

為道日損:存在的清減與回歸

現代人的困境,不在於匱乏,而在於過剩。我們過度飲食、過度解釋、過度同化於社會建構的價值秩序,身體積累了代謝之渣,心靈則被符號與觀念綁縛,成為一種被動的「重量存在」。

而「為道日損」,不是一種簡單的節制行為,而是一種存在方式的轉變。它指向一種由加法走向減法的生命態度:減去不必要的慾望、身份、信念與觀點,不是逃避世界,而是返回自我存在的現象核心。

如同海德格爾所言,「人是存在的牧者」,但若我們忘卻了與道、與存在的原初關係,就會淪為慾望體系中的囚徒。此時,「日損」就是對「存在遺忘」的回應,是在日常中一點一滴清除那些讓我們遠離本真的東西。

身體的痰濕與脂肪,是物質上的過剩;思想中的道德內耗與社會他律,是精神上的過剩。而真正的自由,不在於獲得更多,而在於卸下非我之物,留存可感之真。

這樣的清減,不是虛無,而是一種通透;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回歸。最終,我們不是成為更完美的人,而是成為一個更貼近自身存在本質的人。

為道日損:一場身與心的輕盈之旅

我們生於這個資訊與物質洪流滾滾的時代,吃得太多,想得太多,擁有太多,也擔得太多。脂肪緊緊纏住內臟,如濁霧壟罩江面,讓氣血難以流暢;情緒與信念交錯如網,把一顆心困在無形的牢籠裡。

疲憊,便從這些「過多」之中滋長。

於是,我開始減少——
減一口無意義的飲食,讓身體不再為囤積而辛勞;
減一念無根的焦慮,讓心靈回到當下的澄明。
我以藥草洗滌痰濕,以針石疏通經脈;
我也用筆書寫,用靜默傾聽內在的聲音。

漸漸地,我覺得自己輕了,不只是體態,更是一種存在的密度——不再那麼沉重,不再那麼膨脹。

「為道日損」,這不再只是一句玄遠的話語,而是每一天,我與自己重修的約定。損去的是雜質與執念,留下的,是一個更透明的自己,一個願意與天地同頻共振的生命。

減法的智慧:從代謝負荷到認知負荷的雙重調整

近期,我逐步體會《道德經》所言「為道日損」的現代意涵,這不再只是哲學思辨,而是從生理與心理層面皆可觀察與驗證的調整過程。

長期飲食過量、運動不足與作息失衡,導致我出現典型的代謝綜合徵前期表現:中心型肥胖、晨起乏力、專注力下降。從中醫角度來看,這可視為「痰濕內盛,氣機不暢」。對應於現代醫學,這可能反映脂肪組織內促炎細胞因子(如IL-6、TNF-α)上調,引起慢性低度發炎(low-grade chronic inflammation),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功能自律神經調節

我開始實行針對性的干預策略:透過低升糖負荷飲食、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搭配利水滲濕、健脾化痰的中藥(如茯苓、陳皮、半夏),試圖清除體內的「代謝垃圾」,改善腸道微環境與能量利用效率。這種生理層面的「日損」,讓我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輕盈與意識清明。

但更深層的「阻滯」,來自於心理系統。大量非自我建構的價值觀、過度的道德責任感與自我否定,在腦內形成過度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這些觀念不僅耗損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還會加劇邊緣系統的警覺反應,導致杏仁核活性增強、前額葉抑制功能下降,造成情緒易怒、焦慮與慢性壓力反應的惡性循環。

為此,我開始採取認知上的「去濁」:透過元認知訓練(metacognitive reflection)冥想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與個人書寫,檢視並重構那些內化但未曾審核的信念系統。就像清除過多的神經網路「背景程式」,讓神經能量資源(neural resources)重新分配給真正有意義的行動與關係。

從細胞代謝到認知神經機能,身體與心智其實共享著「減法調節」的邏輯。代謝負荷(metabolic load)與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彼此交織,唯有有意識地清理、簡化與釋放,生命系統才能恢復其自我平衡、自我更新的能力。這,或許正是「為道日損」在當代醫學語境中的深層詮釋。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刮掉毒話術

一直有個想法,要把腦子裡這些不知不覺放進去把腦子搞壞的東西剃除掉。這就是其中的重要的一個毒素。

英語聽不懂的原因

 


我也有這個問題,經常聽不懂一句話,這是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