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未分,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浮升之清氣為陽,沉降之濁氣為陰,於是陰陽始分。清氣浮升而親上,是為天,濁氣沉降而親下,是為地。天地之間,化生萬物,而萬物皆陰陽之所變化,所以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皆取決於陰陽,故 《 素問 · 陰陽應像大論 》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也。樞軸旋轉,清陽半升於左,則為木,木性升發,故其氣溫;清陽全升於上,積溫成熱,則為火,火性上炎.故其氣熱;濁陰半降於右,則為金,金性收斂,故其氣涼;濁陰全降於下,積涼成寒,則為水,水性蟄藏,故其氣寒。水、火、金、木,名曰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名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升降浮沉之所變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半升為春,春之氣溫,屬木;全升為夏,夏之氣熱,屬火;陰降於歲半之後,半降為秋,秋之氣涼,屬金;全降為冬,冬之氣寒,屬水。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火令之後,名曰長夏,其時濕盛,故土之氣濕。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剋、制化也。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於西南,其時濕盛,故土之氣濕也。水火交蒸,乃生濕氣,長夏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生濕,所以濕乃水火之中氣也。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制化者,相生相剋,彼此協調,無偏勝偏衰,生生不息之平衡者也。其生剋制化,皆以氣而不以質,成質則不能生剋制化矣。陰陽五行,相輔相成,合而主宰宇宙間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也。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男不當兵」「學而優則仕」等俗諺都是出在宋朝。在理學的興起、宗教勢力退潮、言論控制降低、市民文化興起、商品經濟繁榮與印刷術的發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優秀文人輩出,知識份子自覺意識空前覺醒。其後中國由於蒙古的入侵並對文人採取敵視政策,加上明清的八股文與文字獄嚴重壓制學人思想自由發揮,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象宋朝一樣興盛的文化景象。 ─維基百科宋朝條下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麻瑞亭治驗集>總論>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