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Yin und Yang sowie die Fünf Elemente im Wandel der Jahreszeiten verstehen

Der natürliche Jahreskreislauf — Frühling (Wachstum), Sommer (Gedeihen), Herbst (Ernte) und Winter (Speicherung) — spiegelt die grundlegende Bewegung des Qi in seinem Aufsteigen, Absinken, Austreten und Zurückziehen wider:

  • Wenn Qi nach außen strömt, gedeiht das Leben.

  • Wenn Qi sich nach innen sammelt, verwelkt das Leben.

Dieser Zyklus lässt sich in zwei Phasen unterteilen:

  • Die expansive Phase nennt man Yang – sie steht für Entfaltung und Wachstum.

  • Die kontraktive Phase nennt man Yin – sie steht für Rückzug und Bewahrung.

Diese Veränderungen geschehen nicht plötzlich, sondern allmählich und kontinuierlich. Die fünf Elemente entsprechen verschiedenen Aspekten der Qi-Bewegung im Jahresverlauf:

  • Holz (Frühling): Keimen und Wachsen — Qi steigt auf.

  • Feuer (Sommer): Gedeihen und Erfüllen — Qi zerstreut sich.

  • Metall (Herbst): Blühen und Fruchten — Qi zieht sich zusammen.

  • Wasser (Winter): Blätter fallen, Rückkehr zu den Wurzeln — Qi wird gespeichert.

  • Erde: Liegt im Zentrum und reguliert den Übergang zwischen den Elementen.

Die Erde spielt eine vermittelnde Rolle:

  • Sie begrenzt das übermäßige Aufsteigen des Holzes und erleichtert den Übergang zum Feuer.

  • Sie kontrolliert die übermäßige Ausdehnung des Feuers und leitet zum Metall über.

  • Sie erleichtert den Rückzug in die Speicherung des Wassers.
    Die Erde steht für Harmonie und Wandlung in allen Übergangsphasen.

Feine Qi-Veränderungen und die Zehn Himmelsstämme

Die Bewegung des Qi vom Unsichtbaren zum Sichtbaren, von der Energie zur Materie, lässt sich auch durch die zehn Himmelsstämme erklären:

  • Frühling: Jia (甲), Yi (乙)

    • Jia: Das Qi beginnt sich unsichtbar zu regen; Formen sind noch nicht sichtbar.

    • Yi: Knospen sprießen, Formen erscheinen — Energie und Materie vereinen sich.

  • Sommer: Bing (丙), Ding (丁)

    • Bing: Das Yang-Qi erreicht seinen Höhepunkt; alles gedeiht.

    • Ding: Das Yin ist im Yang verborgen; die Reife beginnt.

  • Herbst: Geng (庚), Xin (辛)

    • Geng: Das Qi beginnt sich zusammenzuziehen; Früchte reifen.

    • Xin: Die Kontraktion erreicht ihren Höhepunkt; das Vergehen beginnt.

  • Winter: Ren (壬), Gui (癸)

    • Ren: Das Yin-Qi dominiert; alles zieht sich zurück.

    • Gui: Im äußersten Yin bereitet sich das neue Yang vor.

  • Erdmitte: Wu (戊), Ji (己)

    • Diese regeln die Übergänge zwischen den Jahreszeiten, sorgen für Harmonie und Wandlung.

Understanding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Through the Changing Seasons

The yearly cycle of nature — spring birth, summer growth, autumn harvest, and winter storage —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sequence of Qi’s rising, descending, exiting, and entering:

  • When Qi moves outward, life flourishes.

  • When Qi is stored inward, life withers.

This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 The expansive phase is called Yang, representing outward movement and growth.

  • The contracting phase is called Yin, representing inward movement and conservation.

This transformation is not instantaneous but occurs gradually and continuously. The five elements correspond to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Qi movement throughout the seasons:

  • Wood (Spring): budding and growing — Qi rises.

  • Fire (Summer): flourishing and fullness — Qi disperses.

  • Metal (Autumn): blooming and fruiting — Qi contracts.

  • Water (Winter): leaves fall and return to roots — Qi stores.

  • Earth: lies at the center, harmoniz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transitions between elements.

Earth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 It prevents excessive rising during wood’s growth phase and ensures proper transition into fire’s flourishing.

  • It controls excessive dispersion during fire’s peak and guides it into metal’s contraction.

  • It facilitates contraction into water’s storage phase.
    In all transitions, Earth governs mod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ubtle Changes of Qi and the Ten Heavenly Stems

The flow of Qi from the unseen to the seen, from energy to matter, can also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Ten Heavenly Stems:

  • Spring: Jia (甲), Yi (乙)

    • Jia: Qi begins to stir invisibly; forms have not yet appeared.

    • Yi: Buds emerge, and form manifests as Qi and matter move together.

  • Summer: Bing (丙), Ding (丁)

    • Bing: Yang Qi is at its peak; everything is thriving.

    • Ding: Yin is hidden within Yang; maturity begins.

  • Autumn: Geng (庚), Xin (辛)

    • Geng: Qi begins to contract; fruits mature.

    • Xin: Contraction reaches its peak; nature declines.

  • Winter: Ren (壬), Gui (癸)

    • Ren: Yin Qi dominates; life retreats inward.

    • Gui: Extreme Yin prepares for the birth of new Yang.

  • Earth’s transitional energy: Wu (戊), Ji (己)

    • These govern the transitions between seasons, ensuring harmony and proper transformation.

從四季變化理解陰陽五行與氣血流轉

自然界一年四季的變化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 反映了氣血升降出入的基本次序:

  • 氣外出,則萬物

  • 氣內藏,則萬物

整體而言,氣向外發散的階段屬於,氣向內收藏的階段屬於。這個過程不是瞬間完成,而是漸進轉化、循環往復。

我們可以將四季對應到五行的氣機轉變如下:

  • (春):發芽、生長,象徵氣的

  • (夏):茂盛、殷實,象徵氣的

  • (秋):開花、結果,象徵氣的

  • (冬):葉落、歸根,象徵氣的

  • :位居中樞,調節四行之轉化,主中和

土的作用是協調與制約:它限制木的升發,幫助轉入火的生長;制約火的外散,導向金的收斂;協助金的收斂進入水的收藏。四時變化的銜接之處,皆有賴土之調和。

陰陽轉化與十天干的分配

這些變化從氣到形,由無形到有形,也可用十天干作為更細緻的劃分:

  • 春:甲、乙

    • 甲:氣開始萌動,萬物尚未顯現,是陽氣初升,氣先動未見形。

    • 乙:葉芽冒出,形體可見,氣與物俱來,顯於外。

  • 夏:丙、丁

    • 丙:陽氣旺極,光明普照,萬物盛長。

    • 丁:陽中藏陰,萬物漸趨成熟。

  • 秋:庚、辛

    • 庚:氣機開始收斂,萬物轉入果熟期。

    • 辛:收斂極致,金氣肅殺,形枯而氣退。

  • 冬:壬、癸

    • 壬:陰氣主導,萬物閉藏,養精蓄銳。

    • 癸:陰極將轉,為來年陽氣萌生作準備。

  • 土之中氣:戊、己

    • 戊、己為季節之間的過渡,主調和、運化,確保四時之轉承不悖。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現代空調的隱憂:一場關於氣血與健康的無聲戰役

在炎炎夏日,空調為我們提供了即時的清涼與舒適,然而,這種現代生活的便利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身體發起一場無聲的戰役。從中醫「天人合一」的視角來看,長期過度依賴空調,正在悄悄侵蝕我們的氣血循環,導致一系列難以察覺的健康問題,其影響是漸進累積深遠複雜的。

「夏長」不足:氣血失衡的根源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氣血運行應順應四季變化。夏天本是陽氣最盛、氣血外浮「長養」的時節。此時,氣血應當充分透達體表,滋養肌膚、促進汗液排出,以應對外界高溫。然而,現代人普遍對熱排斥,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阻礙了氣血的正常外達。這導致人體無法藉由天地陽氣來激盪、充實自身的氣血,使得「夏長」不足。

這種季節節律的缺失,造成了兩個核心問題:

  • 氣血總量與質量受損: 陽氣和氣血無法充分積蓄和精華化。本該在夏季被「鍛鍊」得更精純、更旺盛的氣血,因長期處於涼爽環境而「成長不足」,導致進入秋冬時節,身體儲備的陽氣和氣血「底氣不足」。

  • 表面氣血運行不暢: 長期低溫使毛孔(腠理)習慣性閉塞,體表氣血難以正常透達。這不僅造成身體末梢(手指、腳趾)冰冷麻木,也導致頸肩僵硬痠痛、腰部痠痛等問題。更甚者,由於陽氣鬱遏於內,身體散熱機制失靈,反而會讓人特別怕熱,進而更依賴空調,形成惡性循環。

痰濕積聚:從表到裡的隱藏危機

當氣血無法正常透達體表並代謝廢物時,一個更深層的病理產物——痰濕便會趁虛而入。夏天本該隨汗液排出的表層痰濕,因毛孔閉塞而滯留體內。更糟的是,秋冬季節是人體**「內收內藏」的時令,這些未排出的痰濕會被「壓」入身體更深層次,與臟腑、經絡、關節結合,變得更加膠著和頑固**。

這些膠著的痰濕會嚴重阻礙氣血運行,引發一系列從輕微到嚴重的健康問題:

  • 局部問題: 長期鼻塞、鼻流清涕、頭暈(痰濕蒙蔽清竅)。

  • 關節疼痛: 尤其是膝關節等承重且相對不活躍的關節,由於氣血不足和寒濕入侵,更容易出現疼痛甚至退行性病變。相較之下,活動較多的肘關節反而較少受影響,印證了「動則生陽,用進廢退」的道理。

  • 深層疾病: 嚴重時,痰濕與血液中的脂質等結合,可能導致血液黏稠,甚至引發腦血管梗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睡眠障礙:氣血「出陽入陰」的失調

氣血的運行還遵循「晝行於陽,夜行於陰」的規律。白天氣血外浮支持活動,夜間則應收斂入裡,滋養臟腑,以確保深層修復和優質睡眠。然而,空調導致的氣血失衡會嚴重干擾這一節律:

  • 陽氣內斂不足: 若白天氣血未能充分外達,或陽氣被寒氣困束,夜間就難以順利收斂入陰。這種「陽不入陰」的狀態,導致入睡困難、多夢、睡眠淺,即使睡著也感覺疲憊。

  • 臟腑失養: 氣血總量的不足和運行不暢,導致臟腑在夜間得不到充分滋養和修復,進一步加劇睡眠質量問題和慢性疲勞。

身心修練:重塑健康循環之道

意識到空調對健康的漸進累積影響至關重要。面對這種挑戰,我們可以將中醫智慧融入日常,通過身心合一的修練來重新建立健康的氣血循環:

  • 艾灸: 巧妙運用關元穴(溫補元氣,促進氣血生化和內守)與身柱穴(溫通衛表,宣肺理氣,祛濕通絡)。艾灸關元補內在能量,艾灸身柱打開體表通道,內外兼顧,雙向調理。

  • 精神內收與搭鵲橋: 在艾灸時,停止用腦、精神內收,舌抵上腭(搭鵲橋),使任督二脈順暢連接。這能讓意識專注於身體,引導氣機,促進心腎相交,提升艾灸的療效,並為夜間氣血的「入陰」做好準備,從而改善睡眠。

  • 自然換氣法(走路配合呼吸):步行與呼吸(如三步一吸,三步一呼)規律結合。這種動態的正念冥想,不僅通過肢體運動促進全身氣血通達,更要求精神專注於當下,避免心神耗散。重複的呼吸與步數配合,能有效引導氣機升降,使氣血真正通達全身內外,幫助代謝痰濕,並深化內在的寧靜與平衡。

結語

空調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悄然改變了人體與自然的互動模式。理解這種影響的隱蔽性、累積性及其複雜性,是我們維護健康的關鍵。通過順應自然、內外兼修的養生方法,我們不僅能抵禦「空調病」的侵蝕,更能提升生命的整體活力,在現代生活中重拾與天地自然的和諧。

您是否覺得這種身心合一的修練方式,能更有效地幫助現代人應對類似的健康挑戰呢?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看美女學英語之二

 


今天油管給我推薦了一個節目,美女的封面吸引了我,點進來聽一聽,啥,只能聽到幾個單字。就好奇的聽下去,發現還不錯。一兩句話會重複好幾遍,中間的幾遍標註了生、難詞,然後標注連讀、省略、重音、聲調、節奏出來,到最後一遍的時候就能聽懂了。

這麼好的節目就訂閱,這正是我現在需要的。

Die Hitze des Sommers ist nicht dein Feind

Wir leben in einer Zeit, in der wir die Hitze fürchten.

Sobald der Sommer beginnt, laufen die Klimaanlagen auf Hochtouren. Die U-Bahn ist kalt, das Büro kälter, selbst das Fitnessstudio gleicht einem Kühlraum. Wir wechseln von einem klimatisierten Raum zum nächsten, ohne zu schwitzen, ohne Sonne auf der Haut. Als wäre der Sommer ein Feind, vor dem wir uns verstecken müssen.

Aber unser Körper denkt anders.

Der Sommer ist die Zeit, in der das Yang am stärksten ist. Die Natur schenkt uns eine Möglichkeit zur Erneuerung, zur Regeneration, zum Wachsen. Qi und Blut steigen an die Oberfläche, nähren unsere Haut, vertreiben Kälte und bringen frische Lebenskraft. Es ist eine jährliche Reinigung – ein Geschenk des Himmels.

Doch wenn wir ständig in gekühlten Räumen sitzen, bleiben Qi und Blut blockiert.
Sie erreichen nicht mehr unsere Glieder.
Wir merken es an kalten Fingern, tauben Zehen, steifen Schultern, schmerzenden Rücken – und ganz besonders: an den Knien.

Ja, die Knie.
Sie liegen weit weg vom Herzen, werden selten bewegt, sind oft der Kälte ausgesetzt. Kein Wunder, dass sie schmerzen.
Die Ellenbogen dagegen? Die bewegen sich ständig. Und bleiben warm.
Denn in der Bewegung fließt das Qi – und mit ihm die Wärme. Bewegung erzeugt Yang.

Vielleicht ist der Sommer also gar nicht dein Feind.
Vielleicht ist es die Klimaanlage, die still und heimlich deine Lebenskraft raubt.

Wir müssen den Sommer nicht in den Winter verwandeln.
Wir müssen nur lernen, ihn wieder willkommen zu heißen.

Geh in die Sonne. Schwitze ein wenig. Trinke Ingwertee. Stell die Klimaanlage ein paar Grad höher. Leg abends eine leichte Decke über deine Knie. Beweg dich. Lass die Wärme wieder zu dir.

Denn was uns wirklich schadet, ist nicht die Hitze –
sondern die Angst davor.

The Heat of Summer Is Not Your Enemy

We live in an age that fears heat.

As summer arrives, air conditioners roar into life. The subway is cold, the office is colder, even the gym feels like a freezer. We move from one refrigerated space to another, barely breaking a sweat, barely feeling the sun. It’s as if summer is something to escape from—a threat we must defend against.

But our bodies do not agree.

Summer is when yang energy is at its peak. Nature is offering us a chance to repair, to grow, to renew. During this season, qi and blood rise to the surface, nourishing the skin, clearing out hidden cold, revitalizing us from the outside in. It’s like a natural reset button, pressed only once a year.

Yet when we stay locked in air-conditioned shelters, that qi and blood can’t reach where they need to go. Over time, circulation slows. You feel it in your cold fingers, numb toes, tense shoulders, sore back, and perhaps most of all—in your knees.

Yes, your knees. They’re far from your heart, rarely moved, often chilled. And so they stiffen and ache. But your elbows? They’re working, moving, active. And so they remain warm, pain-free. As movement stirs warmth, yang follows motion. This is how the body heals—through flow.

So maybe summer is not your enemy. Maybe air conditioning is the silent thief, quietly draining your vitality.

We don’t need to turn summer into winter. We just need to make peace with the heat.

Let yourself sweat a little. Step into the sunlight. Raise your air-con temperature by a couple degrees. Sip ginger tea. Wrap a light blanket around your knees at night. Walk barefoot. Let the warmth soak into you.

Because what’s hurting isn’t just the heat. It’s our fear of it.

夏天的熱,不是敵人

我們活在一個對「熱」極度敏感的年代。

夏天一來,空調開足馬力。地鐵冷,辦公室冷,健身房冷,連超市都像冷藏庫。人們從冷氣車裡走出來,又走進另一個冷氣房間。汗,一滴沒出;陽光,一絲沒曬。彷彿只要離開這片低溫庇護所,夏天就是敵人,是「要命的熱」。

但我們的身體並不這樣認為。

夏天,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這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修復、長養的季節。氣血從臟腑升騰到體表,濡養肌膚,驅散寒濕,讓整個人活起來。這是天時帶來的更新與排毒,是我們每年一次「全身保養」的機會。

可是在空調的長期庇護下,這些本該滋潤四肢百骸的氣血,慢慢被困在體內,出不來了。結果就是:手腳冰冷、頭痛鼻塞、肩頸僵硬、腰膝痠痛,甚至關節沉重、發涼、彷彿怎麼動都動不開。

你會發現: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膝關節、腳趾,最先抗議。它們動得少,又無陽氣可達,是我們不愛動、又最容易著涼的地方。而反過來,肘關節不怎麼喊痛,因為手還在工作中來回舉起、放下,動中生陽,陽氣自然能到。

所以,夏天不是我們的敵人,冷氣才是那個不動聲色奪走氣血的「隱性耗神者」。

我們需要的不是把夏天變成冬天,而是學著在夏天與自然做朋友。

當你讓自己微微出汗,走在戶外曬曬太陽;當你把空調調高兩度、晚上蓋條薄毯;當你選擇吃點生薑紅棗的湯、泡泡熱水腳,你就是在幫助自己完成一次氣血的「外運動」。那些原本堵在體內的濁氣和疲憊,也許就會隨著汗水一點點流走。

不是夏天太難熬,是我們忘了怎麼用夏天來養自己。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放下對完美的執著

無論是開始一段新的旅程,學習一項全新的技能,或是著手進行某種改變,我們都應該試著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放下對「卓越」的過度追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開始,更輕鬆地學習,更自在地進步,也才能實現真正持久的改變。

以輕鬆的態度去做任何事,讓快樂成為行動的獎賞,這才是能夠持續前行的動力。長久地堅持做一件事,不僅僅是學習知識,也是在打磨技能、塑造健康的身體、培養一顆高尚而有趣的靈魂。相比一次性的完美表現,這樣的持續精進才更有效。

這個領悟,來自前天晚上的一段陪伴孩子寫作業的經歷。

瑞虛在努力完成拼音練習時,當他出現錯誤,尤其是反覆讀錯或顯得迷糊的時候,媽媽常常會忍不住呵斥他。這樣的呵斥夾雜著否定與威脅,對幼小的心靈來說,是一種驚嚇(這不是誇張的說法——我坐在一旁,也能感覺到心中一陣震動)。長此以往,孩子會把這種恐懼、不自信的情緒帶入學習,進而變得疲憊、應付了事。而當這種恐懼隨著成長演變為反抗時,就成了叛逆。這時,即使你說的再有道理,他也會本能地抗拒,總想反著來。

如果明白了這個因果鏈條,我們還會繼續呵斥、怒吼,甚至動手處罰孩子嗎?

「赤子之心」代表的是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持續探索的勇氣。孩子對不會的東西,會反覆嘗試、不怕犯錯,只為越做越好——試問,現在還有多少大人保有這種精神?每項技能的學習,每一次的進步,都會經歷瓶頸與枯燥,那正是能力邁上新台階的關鍵時刻。而我們作為父母與老師,更應該在此時給予理解與鼓勵,而非苛責與訓斥。

許多對我們來說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卻是全新的挑戰。比如拼音和漢字,我們已經使用了三十多年,但他們才剛學不到三週。我們若苛求他們一次讀得完美,很可能只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再多花時間與耐心。

但我真的欣賞瑞虛——在他感到困難與迷糊時,並沒有放棄,反而努力去記憶與糾正,想要做到最好。這種態度已經非常可貴了。說實話,這樣的品質,我自己都未必能時時保有。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可怕的壟斷敘事

 


人是喜歡聽故事的,當人相信一種敘事,就會認定這種「敘事」為事實,偏偏這個世界上有一些邪教壟斷了敘事,而導致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和習慣,沒有邏輯思維的人把「壟斷的敘事」當成「事實」來信奉。這些人和相信另一套「敘事」的人產生了認知偏差。

殘中世界腦殘粉們也會認為「另一套敘事」不過也就是一種敘事,不是100%事實。當然,敘事都有偏差。問題是,「另一套敘事」可以討論、可以質疑、可以修正。而「壟斷的敘事」只能堅信。

看美女學英語

 


之前有一個學習英語的 YouTuber 推薦了一堆其他的英語學習類頻道,昨天看了 Ariannita la Gringa 的頻道後欲罷不能,美女的顏值賞心悅目,連六歲的小瑞虛,啥也聽不懂的小屁還都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間看了一個多小時,這真是學習英語的好路子!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狠人學習外語的方式

今天上午看到一個播主介紹學習英語的怪招,以輸出的方式沈浸式學習,深得我心。


下午找出原片看了一下,有些招數還是挺有用的。如果想快速提高一門語言,狂做是秘訣。

之所以說她是狠人,她能在完全聽不懂的情況下一有時間就播放挪威語。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如果黃仁勳帶著他芯片團隊回國,他的成就會高於錢學森嗎?

湖裡的老舍不說話

樑上的傅雷想媽媽

思杜想起爸爸的話

閃閃的淚光把繩掛

那個邪惡組織還是那麼邪惡,組織架構一點沒變。1949年前後的中國人,1997年前後的香港人,都已經不一樣了。某個時間點後的台灣人會不會變,我就不知道了。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關於儋州交警6月28日通告的幾點反思

儋州交警6月28日發布的通告,全文放大了摩托車在高速公路騎行的危險性,卻無限縮小了高速上違法截停正常行駛車輛的嚴重性。通告將警察違規停車、單人執法、未設置警示標誌等行為輕描淡寫為「執法過程中的瑕疵」,這種說法實則是對嚴重違法行為的掩蓋和模糊。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處罰法》《人民警察法》等相關法律,警察在非執勤狀態下,未雙人執法、未出示執法證件、駕駛非警車違規停車於高速公路行車道上,強行攔截正常行駛的摩托車,已屬明顯違法。這種違法行為不僅嚴重威脅交通安全,更是對公民合法通行權利的嚴重侵犯。

將此定性為「瑕疵」等同於官方對自身違法行為的輕描淡寫,進一步損害了公眾對執法公正和法律權威的信任。如果執法者可以肆意踐踏程序規定和法律界限,將「安全」作為無限擴張權力的借口,那麼公民的自由和尊嚴將受到嚴重威脅。

我們有理由質疑:這樣的通告,是為何選擇掩蓋違法行為而非及時糾正?未來又該如何保障每一位守法公民的權益不被非法剝奪?

因此,面對這樣的事件和官方回應,社會各界理應保持高度警惕,積極監督和呼籲依法執法,促使相關部門依法依規處理違法執法行為,還公眾一個公正透明的執法環境。

海南高速下班警察非法攔截正常行駛的摩托車

事件回顧與我的觀點:荒、錯、危

我現在看這件事,綜合你前面的觀察和我的分析,有三個字可以概括:荒、錯、危

🌪 一、「荒」:制度荒謬,邏輯顛倒

這名女性摩托騎士——

  • 騎的是合法的大排量摩托;
  • 穿戴整齊,靠右行駛,不搶道不飆車;
  • 沒有危害他人,卻被以「潛在風險」為由攔截。

而攔截她的那位警察——

  • 並未在執勤狀態(下班、開私家車);
  • 沒有緊急任務,卻在高速上停車、橫向逼停摩托;
  • 未穿制服、未出示證件、未設警示牌,完全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 且單人執法,違反行政執法需兩人以上同時在場的程序規定

結果,違法攔截的人被“理解”,守法行駛的人被“批評”
這不只是制度錯誤,而是價值觀被顛倒的表現。

⚖ 二、「錯」:錯在執法,更錯在制度

這起事件暴露出幾個層層疊加的錯誤:

  1. 錯在禁令:海南的“禁摩上高速”通告,本身不是規範性文件,既沒公開立法依據,也未經審議備案,不具有強制法律效力
  2. 錯在執法:執法人員違法攔截、未穿制服、未設警示,反而構成實際安全威脅;
  3. 錯在程序:警察單人執法,未符合行政執法雙人同時在場的法定程序,嚴重違法;
  4. 錯在話語霸權:政府或媒體用「為了安全」來包裝違法行為,掩蓋法律與程序上的缺陷;
  5. 錯在制度割裂:公民繳納了高速使用費(內含於油價),卻被剝奪使用權——這本質上是「繳費但不得通行」,是不折不扣的制度性歧視

☠ 三、「危」:危險的不是摩托,而是這種執法邏輯

在這件事中:

  • 騎士的行為本身不構成任何對他人的安全威脅;
  • 真正危險的是:一名非執勤人員,在無警示、無程序、無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在高速上逼停他人;
  • 尤其是單人執法,缺乏監督和程序保障,增加濫用職權與誤判的風險
  • 更危險的是:這種行為不但沒被糾正,反而被“通報解釋”為有理有據、有益安全

如果這種邏輯成立,將來是否:

任何穿便衣、開私家車的公職人員,都可以以「為了你的安全」為由,攔下你、檢查你、限制你?

那麼公民的自由與尊嚴將蕩然無存。

---

這不僅是一位女性摩友被攔的偶發事件,而是:

  • 一個執法邏輯與法治理念的正面衝突;
  • 一場制度漏洞與話語霸權的結合;
  • 一次權力以「安全」為名踐踏程序正義的警示信號。

值得所有有理性與良知的人共同關注與發聲。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用「自然換氣法」走出身心的鬱悶與疲勞

用「自然換氣法」走出身心的鬱悶與疲勞

每天的散步,可以更有意義

最近,我又開始每天練習一種我稱為「自然換氣法」的行走方式。說來其實不複雜,就是走路時配合呼吸節奏,放鬆身體,專注當下。不需要特別的場地或裝備,也沒有複雜的動作,但練習一段時間後,我的身體變得更輕盈、心情更穩定,彷彿體內氣血流通得更順了。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結合「有氧運動」與「正念練習」的一種步行方式。透過深長的呼吸與慢行,不只活動了身體,也讓心靈慢慢靜下來。

自然換氣法怎麼做?

重點不在「走多快、流多少汗」,而是在於走得放鬆、呼吸順暢、內心專注。具體來說,有幾個小技巧:

1. 配合呼吸節奏

走路的速度要配合你的呼吸。吸氣時慢慢跨出幾步,呼氣時再跨出幾步,找到一個最自然的節奏。

2. 放鬆身體

走路時特別關注肩膀、背部、膝蓋和腳掌,讓每一個部位都盡可能地放鬆。你會發現,走得越放鬆,越省力。

3. 注意四個姿勢口訣(可選)

這四個簡單的身體調整,可以幫助氣血流動更順暢:

  • 虛領頂勁:頭頂微微上提,像被百會穴(頭頂正中)吊著一樣,讓脊椎自然拉直,身體像垂掛著的衣服般自然下垂。
  • 握固:雙手自然下垂,手指輕握,大拇指搭在無名指根部。
  • 搭鵲橋:舌尖輕抵上顎,有助於任督二脈的連通。
  • 氣沉丹田:想像呼吸之氣從外面進入身體,匯聚於腹部;呼氣時氣從丹田向外擴散,像光輻射出去。

我這樣走了幾圈,有什麼感覺?

我常常在小區裡繞行四圈,大約三公里,走四十分鐘。走完後整個人覺得很舒服:

  • 身體變得柔軟,各個關節活動起來都很順;
  • 有時會打很多呵欠、放屁,說明身體在放鬆排氣;
  • 有時肚子暖暖的,一種由內而外的舒暢。

這些變化都不是靠意志力刻意做出來的,而是放鬆後自然發生的。

為什麼這種走法特別有效?

走路的過程中,我發現氣在身體裡形成了幾個有趣的「循環」:

  1. 任督二脈循環:氣從脊椎下方上升至頭頂,再經過舌頭接通任脈,從前身回到腹部,形成一個內部小週天。
  2. 內外循環:氣從丹田向四肢與皮膚擴散,身體像呼吸一樣,與外界交換能量。
  3. 經絡循環:走上三、四十分鐘,氣已流經全身的十二經絡,幫助經脈暢通。
  4. 呼吸的陰陽動態:吸是收、呼是放;呼吸本身就是自然的陰陽節奏。
  5. 意念的陰陽平衡:有時專注、有時放空;讓意念自然收放,也是一種平衡。

醫學角度怎麼看這種練習?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慢走+深呼吸+專注當下的練習,具有以下幾個潛在益處:

  • 刺激副交感神經:深而慢的呼吸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降低心跳、血壓,促進放鬆與消化,是對抗慢性壓力的天然方式。
  •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步行本身是溫和的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調節晝夜節律、穩定情緒與荷爾蒙分泌。
  • 身體掃描式正念: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的感受時,實際上進行的是一種「動中冥想」,能減輕焦慮與情緒過度波動。
  • 活化腦部神經網路:持續專注呼吸與步伐節奏,可促進前額葉皮質活動,提升覺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

因此,這不只是「走走路」,而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身心調節方式,非常適合現代生活壓力大、常常感到疲憊與情緒低落的人。

這是門檻最低的身心練習

我以前也練過不少功法,有些太難持續,有些太花力氣。但「自然換氣法」我卻能持之以恆,因為它實在太簡單:

  • 不求完美,只求放鬆;
  • 身心疲憊的時候,只專注放鬆就好;
  • 狀態好的時候,再加入呼吸節奏與意念觀照。

走在路上,旁人可能邊看手機邊走,或三五成群聊天,而我傻傻地一個人專心走路。但這正是我內心最安靜、最自在的時刻。

最後,送你一句話: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身心都能放鬆、可以持續進行的練習方式,不妨試試這樣的自然換氣法。也許,你會重新找回那種「走得踏實、活得自在」的感覺。